东北网11月14日电 “社区警务室”和“儿童俱乐部”,这两个看似毫无关联的场所如今被道外公安分局东莱派出所的民警完美地整合在一起。
《让我们荡起双桨》、《妈妈的吻》、《团结就是力量》……每天下午,东莱派出所所属祥泰社区警务室里都会飘荡出充满稚气的歌声,孩子们天籁般的声音传递着安乐与祥和,他们在大家庭的和谐氛围中健康成长。
社区警务室开办儿童俱乐部
东莱派出所辖区内的祥泰社区有200多户居民,双职工家庭多、特困家庭多、流动人口多。社区民警杨岩松到辖区走访时发现,社区里的学龄前儿童和中小学生中,85%的孩子课余时间无事可做。尤其是每天16时至18时,孩子刚放学、家长没下班,属“真空时段”,在家待不住的孩子就被“散放”在社区里。他们不是在街上乱跑就是钻进网吧、游戏厅等场所。而祥泰社区是开放式管理,又毗邻客运站及多家市场,外来人员流动频繁,“散放”在外的孩子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侵害,安全隐患令人担忧。
今年5月,全市公安部门开展了建设平安社区竞赛活动,杨岩松动起脑筋:孩子们无人看管的“真空时段”也正是社区警务室相对空闲的时间,何不把这个现成的“硬件”利用起来,变成儿童俱乐部?这样既能满足百姓看管孩子的现实需求,又能让孩子们远离不良文化和不法行为的侵害,更能让他们学到一些法律知识,可谓一举多得。
这个“创意”立即得到所领导和战友们的积极响应与大力支持。他们自掏腰包买来书籍、益智玩具等,并在警务室大门上张贴了印有“儿童俱乐部”、“16时30分—18时30分开放”字样的卡通民警形象。“六一”那天,东莱派出所的民警把“儿童俱乐部”作为礼物送给了孩子们。
当天,社区就有10余户居民把孩子送到了儿童俱乐部。
从此,这间不足20平方米的警务室成了居民们托管孩子的免费学堂,更成了孩子们快乐成长的“阳光地带”。杨岩松作为这份快乐的创造者,每天与战友们轮流担负起看护孩子、当法制教师的责任和义务。
小手拉大手邻里关系更和谐
在民警们的精心布置下,社区警务室俨然变成了一个充满爱心与温情的小天地。孩子们每天跟警察叔叔、阿姨一起,看书、下棋、读报、唱歌、游戏,民警们定期以喜闻乐见的形式为孩子们宣讲法制知识,进行普法教育,孩子们听得入了迷。
刚上小学一年级的韩池,父母都是双职工,他放学后就会直接来到俱乐部做作业、画画,就像回到自己的家里一样。12岁的赵宏燕是外来打工家庭子女,家里同时也是粮食加工作坊,她和弟弟每天得趴在面案上写作业,屋子里粉尘大,机器噪声不断,学习环境恶劣。现在,她和弟弟成了俱乐部的会员,几乎每天都到这里学习。
儿童俱乐部开办后,社区里一传十、十传百,居民们纷纷把孩子送到这里。孩子们在这里结识了新朋友,变得越来越开朗,一些经常去网吧、游戏厅的孩子也被俱乐部“拉”了回来。
孩子们的友情也带动了大人们的交往,平时住在楼房里陌生的人们也慢慢熟悉起来,以前两个孩子吵嘴引起大人间一场风波的场面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家长间热情地打招呼,帮忙接送孩子,家里有事互相照应。儿童俱乐部开办后,整个社区就像一个相亲相爱、其乐融融的大家庭。过去很少往来的邻居们组成了一个亲密的大家庭。
警民良性互动社区更平安
民警想群众所需,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也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他们把民警的工作也当成了自己的事,时时放在心上。今年8月,杨岩松排查一个在逃犯罪嫌疑人,他告诉居民注意留意一个脸左侧长痣的男子。常到俱乐部接送孩子的居民张某听说后,立即举报说他家附近有个人特征与民警说的相似。民警立即出警,结果发现那人并不是警方查找的嫌疑人。虽然虚惊一场,但百姓对杨岩松工作的支持让他感到十分欣慰。
民警一张嘴不及百家传,民警们把儿童俱乐部也当成了开展安全工作的平台,孩子们把民警宣讲的安全防范知识带回家中,家长们再通过互相交流,以点带面,以面带全面,自发地把整个社区的安全防范工作都带动起来。儿童俱乐部建立以来,祥泰社区的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和刑事案件发案为零,其他可防性案件也大幅下降。和谐的新型警民关系、和谐的家庭关系、和谐的邻里关系使整个社区实现多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