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不能形成合力地产电热毯难御"寒流"
2006-11-16 11:23:43 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张鸣霄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1月16日电 随着凛冽而来的寒风,电热毯进入销售黄金期。记者近日走访发现,在北环商城、玛克威商厦、三马地下日杂市场、景阳小商品市场等电热毯批发集散地,哈产电热毯难觅踪影,充斥市场的都是来自河北、辽宁等外埠的品牌电热毯。

  电热毯曾是哈尔滨的骄傲:上世纪80年代末,哈尔滨冬羽电热毯厂生产的“冬羽”牌电热毯成为我国生产的第一批电热毯,电热毯行业的国家标准就是冬羽电热毯厂拟定的;上世纪90年代初,哈计算机配件厂研发出我国第一个电脑控温的电热毯;1998年,我国开始颁发电热毯行业生产许可证,黑龙江省有50家企业获证,数量在全国居首。

  然而,近年来哈产电热毯的热度却直线下降,年销量由120多万条跌到了二三万条。作为我国电热毯的发源地,哈尔滨电热毯企业怎么了?

  高价格难抵外埠货冲击

  记者走访了解到,近年来,河北、辽宁的电热毯一直是市场上的“销售大王”。从价位上看,今年河北的电热毯单人5元/条,双人8元/条;辽宁毯单人6元/条,双人9元/条。据经销商透露,辽冀电热毯今年在哈所占市场份额已达70%以上,销售量在50万条左右。

  与外埠产品相比,地产电热毯从价格上看明显较高,单人毯最低10元/条,有的高科技产品达到30元/条。省家电行业协会秘书长赵勇介绍,成本低是外埠毯赢得销售强势的主要原因。电热毯的原材料主要产自河北一带,河北近年来形成了电热毯的产业链和集群,从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到运输一条龙,降低了成本。此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外埠电热毯通过降低生产标准来低价冲击市场,而市场目前对于电热毯产品的准入门槛尚较低。

  联合求生仍遭败绩

  销售的不断下滑使哈尔滨市一些电热毯企业无奈倒闭。省家电行业协会统计表明:全省50家电热毯持证生产企业到今年仅有15家还在经营,其中哈市有9家。这9家企业年产值都在10万—20万元左右,雇工七八个人。小本经营、成本高昂,面对外埠产品的竞争,这些企业生存艰难。

  省家电行业协会经过调研后认为,哈市电热毯生产企业规模较小,可以把协会内生产电热毯的9家会员单位整合成联合体,共同应对外埠产品。2003年1月1日,哈尔滨联合电热毯制造有限责任公司组建,由哈银河电控设备厂、哈三灯电器厂、哈永安电热褥厂、哈凤凰家用电器厂等9家企业入股组成,注册资本金50万元。

  然而,业内人士介绍,经过几年的联合,目前,哈联处于这样一种状态:9家联合企业中有5家租用一个厂房在一起生产,还有4家从联合开始至今一直在单干。哈联目前有“银河”、“春日”、“永安”、“凤凰”、“新华”、“华中龙”等9个商标。这样一来,哈联当初计划推出一个主打品牌开发南方市场、出口东欧的计划因多个品牌分争一直无法实现。

  “品牌太多是联合公司最大的弊端”,赵勇秘书长认为:“每个股东都在打自己原来企业的商标,都放不下自己苦心经营的老品牌。一个联合企业品牌之间还存在竞争,就形成了多而不专、多而不精、互相掣肘的现象。”“哈联虽然由9家小企业联合,但毕竟不是大型规模企业,没有资金和实力竞买到土地,只有不断租用厂房和库房,场地不固定影响了生产和销售。”哈联股东之一、哈尔滨市较早从事电热毯生产的哈三灯电器厂厂长认为。据其介绍,三灯电器厂从加盟哈联那天起就一直没有进行联合生产。

  联合应该由市场驱动

  据业内人士透露,哈联今年按国家标准生产的5000条电热毯迄今仅售出了400多条。有业内人士认为,联合的初衷是好的,但联合不能流于形式,如果联合后不能降低经营成本,不能做到统一品牌、统一销售,形成合力,联合就没有任何意义了。有经济界人士认为,并不是所有规模小的企业联合后就能解决问题,企业必须在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中试水,水性好者生存,水性不好者死亡,这个规律不能违背。一家地产电热毯企业的负责人说,我们当时并不赞同联合,结果证明了强扭的瓜不甜。联合应该是市场驱动的结果,并不是冒出一个想法就可解决问题了。

责任编辑:强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