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构建和谐社会是长期的重大战略课题
2006-11-20 14:54:43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王小平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1月20日电 记者: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请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理论依据和意义是什么?

  刘世佳:《决定》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确分析判断形势,把握发展大势,遵循事物发展规律,适时进行科学决策的重大举措。《决定》的一大亮点,指出了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面临着两个“前所未有”,即“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挑战也前所未有”的形势。

  从发展机遇上看:国际上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的主流,我们同国际经济社会关系日益密切,国际经贸关系不断扩大,国际市场竞争中地位和作用巩固壮大,国际格局中的地位明显上升,发展有较好的国际环境。国内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不断加强,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社会政治长期保持稳定,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扩大,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较为坚实的经济社会基础。

  从面对挑战上看: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我国将长期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和科技方面占优势的压力,西方敌对势力采取种种方式遏制我国发展,我们必须提高警惕,防患于未然。国内在面临良好发展条件的同时,也存在不容忽视的种种矛盾和问题,特别是在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出现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四个深刻”的新情况,同时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尤其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等。中央对我国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分析得非常透彻,既说明了我们党坚持了实事求是的精神,又抱有对解决矛盾和问题的决心和信心。

  通过对形势的分析认识,一方面说明我国正处在发展机遇期与矛盾凸显期相交织的关键阶段,能不能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各种矛盾,为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大力促进社会和谐,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的考验;一方面说明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机、条件已经成熟,具备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基础,顺应了时代潮流和事物发展的趋势,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得到社会广泛的支持,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愿望;再一方面说明我们党把握形势、驾驭全局、正视矛盾、解决矛盾、经受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考验,领导全国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能力、执政能力达到了一个新水平。

  记者: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目标最突出的特色是什么?

  刘世佳:《决定》一个鲜明的特征,就是通篇体现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突出以人为本这个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问题,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摆在首位,把理论根基和发展要求扎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基石上。《决定》回答了一系列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现实问题,而每一点都是围绕着人民群众最关心最企盼的问题、使人民的利益得到保证展开的,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具体讲:

  第一,我们党之所以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突出的就是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出发,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伟大工程,逐步解决当前及今后一个历史时期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抓住发展机遇,化不利因素为积极因素,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激发人民群众的劳动热情,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实现自身的利益而不懈奋斗。同时还要看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追求,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和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是一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共产主义理想的和谐社会是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社会主义的“和谐”为共产主义的“和谐”奠定基础、准备条件。

  第二,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决定》确定了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原则。其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障;其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建立切实可行的目标体系,《决定》从民主法制、协调发展、收入分配、公共服务、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社会管理、创造活力、生态环境等九个方面勾画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蓝图和美好前景。这是在党的重要文献中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提出关于社会发展的目标体系和重要任务,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一是这个目标体系是针对当前全党全国人民反映的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的。二是这个目标体系是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制定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着“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最直接的、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这根红线。三是为了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重要任务落到实处,《决定》强调了必须遵循的六项原则。这六个必须,既是工作原则,不得违背,又是工作要求,必须坚持,不得走空。这六个必须,指出了工作方针、工作动力、工作保证、工作条件、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涵盖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实现2020年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提供了有力的保证措施,指明了前进的路径。

  第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决定》把理论与实践、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重点与一般,政策与措施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每一部分提出问题的同时,都有对解决问题的政策措施。针对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决定》从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力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几十项政策措施,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操作性。

  记者:请您谈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

  刘世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社会是一个充满矛盾的统一体,没有矛盾就没有发展,发展是在解决矛盾中前进的。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会出现;而不同时代、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矛盾和特殊性,因此解决矛盾和问题的重点也不一样。我们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且这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长过程中又分为不同阶段。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深刻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即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我们所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础上建设的,还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虽然我们已经具备了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基本条件,但还是不充分的,尤其是要从经济发展上找根本原因,为解决社会矛盾,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创造更雄厚的物质基础,这就需要一个长期稳步发展的过程。同时,我们还要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入手,搞好制度建设,从体制和机制上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为构建和谐社会分阶段、有重点、有步骤地解决实际问题。

  我们所构建的和谐社会,是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战略任务,是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0年发展目标来思考和勾画的美好蓝图,一方面这只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的一个阶段性目标;一方面这个阶段性目标在全面建设小康目标中起到关键性作用,所以,我们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不懈地努力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积极探索,把握规律,把构建和谐社会贯穿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过程。

责任编辑:强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