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政务·政策  >  政务
搜 索
狠抓整村推进扶贫开发 加速新农村建设
2006-11-20 15:11:51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白祥和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1月20日电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年初以来,我们把扶贫开发整村推进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立足高标准,全力抓推进,使贫困村发生了深刻变化,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加大力度,把加快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定位在解决实际问题上

  1、立足实际,全力解决规划难问题。深入乡村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摸清村情户情,确定符合实际的发展思路。从交通、建设、水务、通信、广电等单位抽调专业技术人员,组成规划小组,深入各乡镇逐村逐户进行实地踏查。根据基础条件、经济状况等方面的差异,把各村分别确定为三个层次,分类研究制定规划,确定了不同的建设重点和发展目标,确保规划既有科学性,又有针对性和可行性。

  2、整合资金,全力解决资金筹措难问题。坚持多元投入、强力整合、高效使用,有效破解资金短缺的瓶颈制约。一是精打细算,科学使用上级扶贫资金。在基础建设项目上,实行项目招标制或邀标制,对建设工程进行发包,节省资金;在资金的管理上,确保扶贫开发资金专款专用、足额投入;二是加大力度,提高财政投入水平。严格控制其他开支,全力保证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三是真帮实扶,积极争取部门资金。全县成立包扶工作小组,协调市、县单位投入资金,重点进行包扶;四是打捆使用,最大限度发挥资金效率,整合部门项目资金向试点村重点投入。

  3、广泛发动,全力解决群众组织难问题。充分尊重群众意愿,通过政策引导、典型带动、民主议定等方式,使群众切实感受到新农村建设为他们带来的益处,调动他们的参与热情,使新农村建设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在班子战斗力比较强、群众基础较好的村立标打样,让群众从身边的实际变化中受到触动,增强了参与建设的自觉性。

  4、优选项目,全力解决农民增收难问题。当前,种好地、养好畜、转移劳动力仍是促进农民增收的三驾马车。要以市场为导向,引导群众发展特色种植业、规模畜牧业和效益劳务业,促进农民多元增收。

  强化保障,把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推动力定位在建立长效机制上

  1、实施产业化战略,建立农民长效增收机制。一方面,延伸糖鹅薯豆瓷乳六个生产链条,着力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带动农业生产持续发展,保证农民稳定增收。另一方面,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建设原料生产基地,结牢利益纽带,形成种养加一体化、贸工农一条龙的生产格局。

  2、强化责任监督,建立长效推进机制。成立以县党政主要领导直接挂帅的整村推进和新农村建设领导组织;建立联席会议制度、随机抽查制度、联合督办制度;实行县级领导包规划制定、包资金落实、包项目建设、包工作协调、包长效管理、保脱贫增收的“五包一保”责任制度。从县直部门、乡镇及包扶单位选派优秀干部驻村帮建,从各乡镇选派后备干部到实施村任支部副书记,专职抓推进;把帮建成效与干部晋级、评模、使用相挂钩,与单位的年末奖励工资挂钩,与中省直单位的文明单位评选和“双评”相结合,调动帮建积极性。为保证工程建设质量,制定了道路建设技术规程;成立县新农村建设质量巡回检查组,对建设工程进行全程质量监督,切实保证工程质量。

  3、发挥主体作用,建立长效管护机制。在公益设施管护上,把道路清扫和维护、环境卫生管护等纳入村规民约之中,明确对破坏公物行为和脏乱差现象进行处罚;建立管护制度,发挥“五老”作用,全天候管护环境卫生;在各村逐步建立治安岗亭,维护农村治安秩序。在生产生活设施管护上,对于新建的奶站、卫生所等设施设备,实行差异化管理,做到每一项都有具体责任主体、有严格管理制度、有科学使用办法。

  4、培养优秀带头人和新型农民,建立长效保障机制。以村级班子建设为重点,把公道正派、致富门路宽、群众威信高的农民选进“两委”班子;在村级党员和干部中实行星级化管理,增强基层党员干部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加强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生产技能等多方面的教育和培训工作,提升农民素质。

责任编辑:强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