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旧)科技·卫生
搜 索
哈市69中送“课”下乡引起轰动 赶路40公里为听名师一节课
2006-11-26 15:48:46 来源:东北网-生活报  作者:姜宏君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1月26日电 22日是哈市第69中学组织骨干教师到兰西县红光中学送“课”下乡的日子。

  名校名师的到来,在当地教育系统引起轰动:为了能听一听名师讲课,得知消息的该县其他几所中学的老师纷纷自发赶来“蹭”课听,一所学校的5名老师当日5时多就出发了,倒了三次车,赶了40多公里的路,在8时前准时守候在红光中学的大门口;教室里挤不下,不少老师就在没有暖气的走廊里趴在窗户上听;听名师评课,一张椅子上坐了三个老师。基层教师对先进教学理念的渴望,让人感动。

  教室里挤不下老师趴窗户听

  这次,69中学派出了两名骨干教师讲课:一名是该校的英语老师牛君,另一名是物理老师褚利民。其中牛君老师是哈市英语听力播音员,每年中考的听力就是她播音的,她也是国家英语基础教育专业委员会专家讲师团成员。讲课和评课环节开始了,原来宽敞的教室顿时变得拥挤了———在学生的后面,挤满了来自各方的老师,从讲台看下去,黑压压的全是人头。在讲台两侧,也都站满了听课的老师,来晚的,室内没有站立的地方,只好在没有暖气的走廊里趴在窗户上听课。

  一个中学怎么会有这么多老师?一问,原来这些老师不光是红光中学的,还有该县其他三所中学的老师。最远的长岗二中,离红光中学有40多公里的路,该校的5名老师在副校长孙天富的带领下5时多就起来赶车,中间倒了三次车,在8时前来到红光中学,就为了听“名师”一节课。北安中学离这里有22里路,该校一下子来了25名老师,“所有骨干教师都来了,他们要把他们听到的像录音机一样传达给其他没能来的老师。”北安中学校长韩君给与会的老师写下了军令状。远达中学也有老师来“蹭”课。

  据兰西县教育局武会来副局长介绍,在2005年3月,兰西县政府与哈市南岗区政府结成共建单位,随后双方各选定十所中小学签署互助协议,其中,兰西县红光中学与哈市第69中学是共建对子中成效最大的一对。

  基层老师更喜欢琢磨教学方法

  两位老师精彩的讲解吸引了师生的注意,羞涩的农村学生不再害羞,也积极踊跃地发言并回答问题。“没想到,我的学生也能这样积极地回答问题!”课后,红光中学教英语的孙老师用这样一句话评价同行牛君老师。

  同样,红光中学的骨干老师也讲了两堂公开课,分别是英语和语文,69中学的老师听了课并在课后做了点评。红光中学老师的公开课讲得很精彩,69中学的老师给与了很高的评价,同时也毫不客气地提出了缺点和不足,与会的老师认真地记了下来。

  红光中学校长吴维星对于这样的送“课”下乡活动总结为一句话:“这就是源头活水,听名师讲课,让我们老师学会了教育新理念,教学手法新了,会使用了多媒体,更为关键的是,名师的指导让我们的老师开始琢磨教学方法,对教学更用心了。”据吴校长说,他们学校不光是请名师来讲课,还主动送自己的老师到69中学听课,通过这样的活动,他们学校的成绩有了很大提高。在前年的中考排名中位列全县第31名,倒数第二(全县共有中学32个)。而去年他们的排名一下子提到第18位,一年跨了一大步。“以前学生到外地上学的很多,现在正在逐渐回流,每个学期大约有20名学生回来上学。”

  农村师生更值得敬重

  在这次活动中,农村师生的质朴、勤恳、不怕艰辛的精神感动了城里来的老师。他们说,农村师生更值得他们学习,他们要把这种经历和精神告诉自己的学生。

  当日早晨,当车辆沿着202国道来到红光乡附近时,在国道两侧,三三两两的中小学生顶着寒风步行上学,一位69中学的老师们看到这一幕,不无感慨地问同事:“你家孩子你舍得让她自己上学吗?农村的孩子太自立了,这是城里孩子无法比的!”

  让名师们感动的还有农村学生质朴的语言。在红光中学郭丽丽老师的语文公开课上,她讲的是一篇有关亲情的散文———《散步》,郭老师用生动的语言告诉学生亲情是什么,并让学生结合自身的感受用“家是……”、“我是……”造句,很多学生说家是大海,我是水滴;家是大树,我是树叶;家是天空,我是一片白云等等。其中一个学生造的句子是“家是一头大蒜,我是一个蒜瓣”,成为该堂课上最突出的亮点,让所有的师生难以忘记;另一名学生造的句子是“家是温暖的被窝,我是被窝里快乐的小虫”也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最后的评课环节中,69中学的王顶在校长给了这两名学生极高的评价:“如此形象、朴实无华还带着泥土芬芳的句子,只有我们农村学生才能说出来,这是他们对自己生活经历的提炼,这才是最有生命力的句子。农村师生勤奋刻苦的精神更值得我们敬重!”

  在评课最后,北安中学校长韩君说出了很多教师的心声:“这样的送课下乡活动,能不能扩大范围,如果名师能到我们学校去,那将是我校师生终生难忘的大事。”

责任编辑:张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