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1月29日电 题:我省技术创新体系五大层面问题
(一)政府层面
首先,黑龙江省创新创业的氛围还不是十分浓厚,需要政府引导并形成一种舆论性导向,创造一种“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大环境,将黑龙江省变成一个大的创业园;其次,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的财税优惠政策需要进一步落实,通过政策的倾斜推动高新技术产业整体的发展与壮大,使其成为拉动我省经济增长最主要的动力。
(二)企业层面
黑龙江省大多数企业还没有成为技术开发与创新的主体。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应该成为技术开发与创新的主体。一是要成为投入的主体。美欧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的企业研发投资占研发总投资的70%左右。但在我国,国家投入的研发经费约为58%%,地方政府投入的占10%%,企业投入仅占22%%。二是要成为创新的主体。我省大多数企业还没有建立真正的技术开发机构,缺乏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能力。这种情况导致企业十分热衷引进国外技术,很多企业的关键技术严重依赖进口,技术呈现“空心化”,形成了“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循环怪圈。
(三)高校、科研院所层面
从实际工作情况来看,同企业相比,大学和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很低。造成这种现象有以下的原因:第一,晋升制度的弊端。大学和院所的科研人员的职称晋级只与研究成果挂钩,同是否实施产业化没有必然联系。因此,很多成果从最开始研究起就与市场脱节,研究完成后这些成果只是变成一堆晋职用的文件材料,根本谈不到产业化。第二,市场开发能力不足。有一些不错的成果在研发成功后很有市场,但由于受到研究人员或研究单位的小团体主义的局限,他们希望自己转化、生产商品并赚取利润。由于技术开发同市场运作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很难取得成功。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本来拥有很好产业化前景的技术也被其它技术所取代,并最终被市场淘汰。
(四)科技中介机构层面
尽管我省科技中介机构的数量不断增加,但数量与质量并没有形成协同发展。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绝大多数中介机构缺乏核心服务能力和精品服务项目,无法为企业提供专业性强、时效明显的服务。由于受到体制和机制的限制,中介机构无法吸引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加入。而绝大多数中介组织是依赖智力成果的提供来获取利润,没有人才根本无法保证服务的质量和效果。因此,人才问题是制约中介机构发展的瓶颈问题。
(五)投融资体系层面
黑龙江省的投融资体系刚刚建立,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全社会对资金的需求,其主要表现在:一是政府财政引导资金投入规模偏小,不能很好地起到示范和引导作用。二是商业银行对创新支撑的力度小。由于银行资金运用坚持效益性、安全性原则,而技术创新项目往往具有风险性的特点,这决定了银行资金很难成为技术创新项目投资的主体。但作为巨大的资金库,在安全性的前提下,应引导其资金介入创新产业,发挥其强有力的融资支撑作用。三是风险投资不发达,无法为种子期内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撑。可以考虑由政府、金融集团、大企业集团为发起人,联合高校、科研院所、个人创立股份制风险投资公司作为风险资本市场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