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原"通勤捎脚办"主任:"混编公交"解决乘车难
2006-12-04 10:40:50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晨报  作者:高 虹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2月4日电 相隔20年,哈尔滨重现“乘车难”,市民热切盼望有关部门能够尽快将这一问题解决。有着近30年交通管理经验的原哈尔滨市经委交通处处长赵金榜致,对如何解决市民“乘车难”问题建言。

  五点建议:恢复“捎脚车”运营

  在哈尔滨提到赵金榜,很多熟悉交通行业的“老人”都知道这位有着近30年从事交通行业管理经验的赵处长。从1967年开始,赵金榜就从事交通运输工作,对这个行业非常了解。

  赵金榜说,城市公共交通的“乘车难”问题一直存在,为了进一步制定出更为完善的方案,他从1996年退休后就将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公共交通运营管理研究上。经过十几次成稿后,他于2005年年底完成了5000多字的《解决城市公共交通供求矛盾的建议》。看到本报《哈尔滨市再现20年前“乘车难”》,他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见解。赵金榜说,他写的这份建议主要是针对大中城市公交普遍存在的客流极端不均衡和管理不善,及由此引发影响公交改善的两大问题,其主要目的就是要解决早晚高峰期市民“乘车难”的问题。他提出:

  一、向管理要能力、向管理要效益;二、吸引国内外人士向城市公共交通投资、经营营运线路,独资、合作均可,利用国内外投资更新改造老旧车辆;三、组织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现有车辆(以下简称社会车辆)承担早高峰前、晚高峰后的运输任务,恢复社会车辆参加早晚高峰捎脚运输;四、恢复面包车营运或与公交车混编营运;五、利用出租车的能力,允许他们实施“合乘”式线路运输,开辟出租车定点、定线、定时的线路运输。

  赵金榜认为,这些建议的前提是严密管理,即要实行全方位的对运行车辆的监控,及时发现处理脱线、抢客、压车、别车、甩客等违规行为,保证车辆安全、正点、有序运行。动员全社会监督公共交通事业,实行有偿监督制度,及时发现表彰先进人物,惩罚落后司乘人员。

  就发动社会车辆参与公共交通运输这条建议,老人指出,借鉴以往的经验教训,此次如果再次实行通勤车捎脚业务,应指定线路,严格规定发车点、到达地点及中间站的时间,保证前后车间隔,不准前抢后压。让社会车辆承担早高峰前、晚高峰后的运输任务。一个单位抽出一部分车辆,把公交车首、末班车顶替下来,编入机动队。这样高峰期车辆增多,间隔加密,“乘车难”可得到缓解。车队由经贸委、建委、财政、交通局、交警支队参加的改革办公室直接管理,根据需要成立临时调度室或监控中心。

  老人表示,社会车辆中还有一部分属于闲散在社会的出租车,他们同样可以参加线路运输。如哈站、秋林等繁华地段,乘客较为集中的地区都可以设立停靠站。但要制定线路,提前让调研员对其运营路线所需价格做调查,确保价格公正、合理。

  “捎脚办”:曾有效缓解“乘车难”

  据赵金榜介绍,1980年,哈尔滨的公交车十分紧张,市民上下班高峰时段出现了严重的“乘车难”,市政府要求交通部门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当时交通管理部门提出一个方案,但要求市政府出资2000余万元。市政府当时根本没有这样的经济能力,方案也随之搁浅。赵金榜根据自己对交通行业的调查了解,向当时的哈尔滨市经委(现哈尔滨市经贸委)递交了自己关于动员社会车辆参加高峰捎脚运输的方案。后来,市政府决定由市经委牵头,联合交通局、汽车公司、电车公司、石油公司、交警等部门,组建“哈尔滨市通勤捎脚办公室”,由赵金榜任办公室主任。市政府带头调出4台车加入“社会通勤捎脚车”队伍中,随后哈市三大动力、各大学校纷纷参与……短短三个月的时间里,赵金榜等7人组成的办公室便联系到了500多辆社会通勤车,通勤捎脚业务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同时,“捎脚办”开辟了平房区、江北等边远地区电汽车公司没有能力开发的联运线路、面包车线路,部分车辆还加入到已经开通的近郊线路上。这样,政府没花一分钱,“乘车难”的问题就得到了有效的缓解。

  “由于当时有月票的乘客都乘坐公交车,没有月票的乘客大都乘坐‘捎脚车’,这就造成公交车在一定程度上收不到现金。”赵金榜说,公交车开始个人承包后,很多公交司机不赞成通勤车捎脚。2001年,交通管理部门以“捎脚车”影响交通秩序、存在抢客、违章行车等问题,向市政府提出报告。经市政府批准,市区内的“捎脚车”线路被全部取消。

  

  “乘车难”:解决绝非一蹴而就

   1983年,赵金榜被提升为原哈尔滨市经济委员会交通处处长,兼任原联合运输管理办公室主任,1996年退休。退休后,交通问题一直是赵金榜关注的重点。他认为,解决“乘车难”绝非一蹴而就。

  赵金榜退休前,一直从事交通管理工作,退休后也一直密切关注交通问题。他说,几十年来,城市公共交通虽然从国家到地方政府,一直从各个方面予以支持,加之主管部门及公共交通企业不懈的努力,城市公共交通的状况确实一天比一天好转,现在看,主要线路平时的车辆运输状况,应该说基本上满足了乘客的需求。但高峰时段的“乘车难”还没有根本解决。因为城市公共交通所承担的客流量永远不会平衡,这是一个不变的规律,怎么应对这样一个现实,靠增加投资是不行的。按高峰需用车辆投入资金,仅买车、建库、投入人力、增设修理设备,就将是一笔庞大的支出。

  赵金榜最后表示,在目前和今后几年甚至几十年内,在国家和政府在财力尚达不到极大丰富的状况下,是没有能力进行这方面投资的。就现有的经济实力,现在的管理方式、管理水平,难以解决早晚高峰“乘车难”的问题。

责任编辑:吕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