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2月8日电 齐齐哈尔市拜泉县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对流动党员切实做到联系不中断、管理不断线、教育不放松。流动党员“离乡不离党、流动不流失”,带头创业致富和带领群众发家致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一是发挥流动党员“信息”优势,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外出流动党员流动性大、接触面宽、信息灵通,每个人都是一个头脑灵活的“信息员”。为充分挖掘这一资源,拜泉县在外出流动党员中开展了“我为家乡添光彩”活动,动员和组织外出党员在外出打工时,要充分利用拜泉“绿色生态农业”这一得天独厚的品牌优势,宣传拜泉,介绍家乡,为家乡招商引资收集信息,提供线索,引进项目,争取资金。通过这一举措,大大激发了广大流动党员参与招商引资的热情。去年,这个县由流动党员引荐到本县洽谈考察投资的外商达21人次,有投资意向的8人,已经投资建厂的3人,总投资达1300多万元。其中,兴农镇由内蒙古乌兰浩特市客商投资落户的“十里香”瓦饼厂,就是在该镇建国村外出流动党员孙成举的努力引荐下办成的,目前该厂解决了当地剩余劳动力就业30多人,同时,也使得当地的大豆产业有了稳固的销售渠道和加工渠道。在此基础上,这个县还实行了党员领导干部联络制,即指定没有外出的党员领导干部负责联系本系统、本部门外出流动的党员,并教育、引导流动党员积极为家乡提供致富信息和就业机会,带富一方群众。如兴农镇守林村经常与在延吉某金属加工厂工作的流动党员刘成联系,鼓励他为家乡建设献技出力。刘成了解到该厂急于扩大生产规模的信息后,及时与厂方和村里沟通联系,终于使该厂于今年初在家乡投资兴建了鑫发民用金属加工厂,年创税10万余元。
二是发挥流动党员“品牌”优势,牵动地方经济发展。几年来,随着市场大潮的冲击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这个县有越来越多的农村党员走上了外出打工的行列。经过几年的拼搏和努力,大部分党员都在外地扎下根、落稳脚,并已有成就:有的自己开办了公司,当上了老板;有的成为白领一族,当上了公司的高级雇员,有了较为固定的工作和收入。为了使这些“品牌”党员发挥出更大的帮带作用,这个县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在全县大力实施“走一富二”工程,积极和这些“能人”、“强人”加强联系,牵线搭桥,当好纽带,使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家门、跨出县门,走上富裕之路。大众乡自爱村的农民党员彭振东,几年前随着打工潮到了盘锦市做海货小买卖。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已发展到拥有了自己的海鲜批发公司和海鲜批发大市场。从2000年开始他逐渐从家乡吸收农村富余劳动力和下岗失业人员到他创建的海鲜公司从业,现在他的公司年产值可达600万元,他在家乡吸收的121名工人,人均年收入1.8万元,仅此一项年为家乡增加收入200万元。新生乡互助村农民党员李志从1985年开始就外出打工,如今已经成为沈阳市一家外资服装销售公司的高级业务员,通过他的引荐和介绍,互助村现已有60多人来到他所在的公司打工,每人年收入都在万元以上。据不完全统计,近两年来,拜泉县外出的流动党员共为家乡联系就业输出劳务达3万2千多人次。从2004年至今,拜泉县已有7名外出党员家乡投资经商办厂,兴办各类经济实体5家,提供就业岗位30多个,为增加当地村民收入打造了又一个平台。龙泉镇群众村的农民党员于海生一直在俄罗斯的亚库斯克市从事商贸经营,成了异国他乡的个体老板。2005年,他回乡探亲时,亲眼目睹了家乡的喜人变化,回到俄罗斯后,他积极宣传、介绍家乡的大好形势,和他同在俄罗斯经商的孙洪峰得知家乡的变化后,利用回家乡招工的机会,投资115万元在县城开办了一家大型超市,实现了回家乡创业的梦想。拜泉镇新乐村的农民党员纪永红,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现在已经在哈尔滨市建筑公司二处站稳了脚跟,组建了自己的工程队,成为镇里的“能人”、带领群众创业的“领头雁”。从2003年开始,纪永红在共为家乡培训人员3次200余人,并从本村和附近村屯招募工人达180余人。纪永红富了,但没有忘记村里的乡亲们,村民李祥因身体多病,一直处在贫困线以下,纪永红看在眼里,挂在心上,他主动出钱出料,帮助李祥家建起了一栋72平米的全砖房,并和李祥一起研究发家致富的路子,使李祥一家看到了致富的希望。今年,纪永红还主动和村党支部联系,表示要帮助新乐村修建桥涵3处,保障新乐村及附近村屯道路畅通。
三是发挥流动党员“组织”优势,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在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中,这个县针对外出党员工作地域相对集中的实际,积极在他们中间建立党小组,成立党组织,通过他们的“组织”优势,建立外埠劳转基地,使劳动力转移工作规模化、规范化进行,不仅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而且还把流动党组织建设成为了展现党员风采的“形象窗口”,务工群众的“温馨家园”。仅以国富镇红旗村为例:国富镇红旗村农民共产党员李树文,原来是村里的出纳员,几年前他在朋友的帮助下,在大庆市创办了一个规模较大的装潢公司,由于生意越做越好,他主动辞去了村里出纳员的职务,在大庆市一心一意经营公司。同时他还与村里签订了招工合同,每年都从村里招收木工、瓦工、油漆工50多名,每人每年收入都在8000元以上;农民党员袁福春在唐山市打工期间,被聘为唐山市一家汽车维修及培训学校的部门经理,现在他已经无偿为红旗村培养汽车维修、电焊等技术人才16名,并带出剩余劳动力52名,每人每年收入达到了万元;农民党员欧长会,在黑河市对俄贸易市场内从事商品经营,有了自己固定的工作和稳定的收入,他也带出本村劳动力13人在这个市场内从事餐饮、轻工产品贸易、货物装卸等,每人年收入都在1.5万元以上。村党支部根据他们三人的实际情况,分别在这三处成立了劳动力转移基地,使全村的劳转工作由原来的无序状态变成现在的正规化管理、有组织转移。同时,村党支部还根据流动党员在外管理的实际情况,分别把在这三个基地内务工的10名党员划分成三个流动党小组。这三个党小组经常以电话、书信等方式向村党支部汇报学习和工作情况。村党支部还充分利用他们春节回家探亲的机会,主动召集他们参加组织活动,并让他们为全村农户传授在外务工经验,带动了全村劳转工作的快速发展。到目前为止,红旗村从事二、三产业农户已达150余户,在外务工人员达到了290余人,实现了走一富二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