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牡丹江“一村一品”经济具国内领先地位
2006-12-09 15:32:01 来源:新华网  作者:刘加勇 张晓燕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2月9日电 牡丹江市一村一品特色经济全国领先,到目前,该市特色经济村从不足10个村庄发展到328个,在全国同类地地区中领先。他们发展壮大特色种植,从巧种中要效益,就他们的特色经济使牡丹江农民收入达到两位数增长,在去年该市农民人均4085元的基础上又增加400元左右,仍然保持黑龙江省农村人均收入依靠位置。

  牡丹江市887个行政村中,有种植、养殖、流通、旅游、运输、建筑、劳务和加工等一批有优势、有特色、有效益的特色村328个,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34%;专业乡镇23个,占全市乡镇总数的41%;从事专业生产的农户10.5万户,占农村总户数的37%;特色村总产值28亿元,占农业总收入的42%;牡丹江市已形成了14个具有特色、集中连片、集约化程度较高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和食用菌、肉牛、果菌、白瓜子、玉米、水稻、烤烟、蜂蚕8大产业带。这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好、产业规模大、人均收入高、示范作用强的特色村,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成为牡丹江市新农村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一品一村的特色经济在全国同类地区中处于领先位置。

  宁安市渤海镇双庙子村挺热闹,家家忙着数钞票。原来,今年全村种韭菜又发了,韭菜种植面积已由多年前的75亩发展到1100亩,仅这一项年收入就达300多万元。村民李忠说:"以前俺村啥都种,结果一年到头赚钱不多,现在变成韭菜特色村后财源滚滚,这农业产业化的好处看得见,摸得着。"

  不但有韭菜村,咱牡丹江的一村一品越来越多,兰岗西瓜运省外、兴盛村果菜游哈巴,瀑布村旅游淘金沙、响水村稻米珍珠价、吉庆村食用菌大家夸,穆棱市各村"半壁江山牛坐殿",还有,海林市蔬菜村、宁安市振兴村、东安区大湾村等一批出口蔬菜"一品村",东宁县还有绥西、细鳞河、岭西等一批食用菌专业村,穆棱市磨刀石镇苇子沟村,已形成了"山戴帽、果拦腰、菜裹脚"生态农业村。

  孙伟华是阳明区铁岭镇农民,常年靠贩运果菜为生,他的卡车十里八乡跑,谁要买什么品种他立即告诉你到哪个村去买。提起一村一品,他如数家珍: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育,商品生产加快发展,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出现了一些种养殖专业户,出现了专业村和专业乡镇。进入上世纪90年代,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农业市场化程度也稳步提高,农产品出现了卖难以及卖不上价问题,这个难题,通过一村一品迎刃而解,某种程度上说,一村一品就是个招牌,起到很好的广告效应,为村里引来了财源。

  孙伟华认为,一村一品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加快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步伐。他的观点得到了牡丹江市农委专家的认可,今后特色村的路长着呢:到2010年,全市特色村要达到行政村总数的一半以上,力争两至三年把牡丹江建成全国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以市场为导向,发挥资源和区域优势,坚持产业富村、科技兴村、企业带村、生态建村、人才强村、培育主导产业,优化发展环境,提高产品质量,拓展发展空间,使牡丹江市的特色村向纵深方向发展。

  然而,牡丹江市农委专家在冷静地审视它发展态势的同时,也看到了一些问题。比如说,资金投入不足,一些一品村已确定了符合市场导向的主导产业,但由于资金少,投入不足等多方面原因,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影响了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这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

责任编辑:张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