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2月10日电 躺在虹桥医院的病房里,他的病有治了。此番他从鹤岗家里出来治病,没带多少钱,陪伴他的是厚厚一摞献血证书、奖状、奖章,这些东西,记录了他12年无偿献血16100毫升,挽救他人生命的全过程。
昔日献血英雄今日无钱医病
宋玉华今年50岁,是鹤岗市第五建筑工程公司的一名工人,也是鹤岗市无偿献血第一人,在12年间他献血的数量相当于3个正常人身上的全部血液,至今还保持着该市无偿献血冠军的头衔。为此他获得了很多荣誉,根据光荣册记载,1997年10月,宋玉华获得了全国无偿献血金杯奖,2001年11月,宋玉华又获得了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2003年4月,国家表彰无偿献血功臣,宋玉华再次获得促进奖。他还曾经被邀请到人民大会堂参加颁奖大会。然而就是这样一位献血英雄,在自己重病需要帮助时,犯了难。
去年8月的一天夜里,宋玉华下夜班骑自行车回家时遇到车祸,当时左膝盖有点肿也没当回事。不久,左膝盖里积水,疼得厉害,那时候正赶上孩子考上大学,到处给孩子借学费,一直挺着没找医生看,把孩子送到大学后,病情就重了。宋玉华先后去了鹤岗市四家医院就诊,医生说他患的是骨质增生。治了一段时间病情不见好,拄着拐杖下地,走不了十步,宋玉华便疼得满脸是汗。今年9月20日,妻子董丽梅陪宋玉华来到哈尔滨,医生给宋玉华做了仔细的检查,最后确诊宋玉华得的是骨膜炎。医生告诉宋玉华,他这种病是因为膝盖骨膜在有炎症时没有很好地治疗和休息导致的,应该尽快做手术,置入人工滑膜。手术的费用最少也得准备两万元。
听了医生的话,宋玉华不住流泪,两万元的费用对这个家庭来说是一笔巨款。儿子刚刚考上大学,为了孩子上学,家里欠了一万多元钱外债,以后每年还要交钱。妻子董丽梅早就从建筑公司下岗了,宋玉华的单位去年被另一家单位兼并,他也下了岗。夫妻俩在家里摆了两张台球桌,一天最多收入10块钱,连吃饭都不够。为了给宋玉华治病,两人一天只吃两顿饭,即使这样也无法凑足手术费,宋玉华只能每天躺在床上叹息。
献血遭嘲讽还愿为心安
被伤病折磨的宋玉华,经常翻看身边一摞献血证书和获奖证书,他想起当年为别人献血的情景。从1994年鹤岗市成立中心血站那一年起,他就成了当地第一个义务献血的人。此后,每隔3个月他就会到血站无偿义务献一次血,一直坚持了12年。
是什么支持着宋玉华在12年里不间断地无偿义务献血呢?宋玉华说,早在1984年的一天,他正在单位参加全体职工大会。就在会议期间,主持会议的领导接到了一个电话,原来,一位工友在工作时受伤正在医院抢救急需输血,但医院里血源不足需要一些志愿者献血。放下电话后,领导马上将这件事在会场上说了,并说:“愿意献血的同志请举手。”可是在上百人的会场内,只有宋玉华一个人举起了手。后来因为他的血型和那位受伤的工友不匹配,没有献成。但这件事却让宋玉华知道,自己身体里流淌的血液可以帮助那些生命垂危的人,何乐而不为?于是他在心中许下了一个心愿,要用自己的鲜血帮助那些有需要的人。
1994年鹤岗市血站成立,宋玉华第一个跑去献血。当时人们的观念还十分守旧,认为献血会损伤身体,所以他的这个举动很快就在不大的鹤岗市传开了。“刚参加无偿献血的时候,真的很困难。妻子反对,父亲阻止,单位同事的冷嘲热讽,他们认为我是想出名才会去献血的。”宋玉华说,“我不想图什么名,我只是为了完成我给自己许下的那个心愿,也为自己一生中能为别人做一点儿事情而感到心安。”
宋玉华不知道这些年自己的鲜血挽救了多少人的生命,但如今他自己却因为没钱治病,每天只能躺在床上忍受病痛的折磨,他感到很无助。
献血英雄感动医院冰城人民伸手相助
就在宋玉华处于疼痛和绝望的煎熬时,从电视新闻中看到哈市虹桥医院免费为特困女大学生张盼盼的父亲治病,就让家人给这所医院打了一个救助电话,并让朋友将自己的献血证书和获奖证书送到了这家医院的领导手中,请求医院能够给予帮助。
虹桥医院的领导得知宋玉华的情况后,被这个外地人的义举所打动。医院的全体领导特别为此召开了会议:一方面向全体成员介绍宋玉华的事迹,商讨如何对其进行援助;一方面组织专家对宋玉华的病情进行研究、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与会的医务工作者均为宋玉华事迹与精神尊敬所感动,出于人道主义精神和表彰他的无私奉献精神,一致决定免费为宋玉华做手术,所需的2.4万元的治疗费由医院承担,而且其住院期间的所有费用,如床位费、餐费等,全部免除。虹桥医院院长吴国松说:“宋玉华能坚持12年无偿献血,为他人送去生的希望,我们社会也理应为宋玉华送去关爱。作为医务工作者,这不仅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所应该具有的职业操守。”
目前宋玉华已在虹桥医院接受了两处膝部关节的手术,不久后还要接受两处踝关节的手术。据宋玉华的主治医生介绍,宋玉华将很快可以恢复走路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