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搜 索
请为“爱心送子车”起立鼓掌!
2006-12-12 06:07:03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晨报  作者:刘鹏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2月12日电 今天出版的《黑龙江晨报》发表了该报首席评论员题为《请为“爱心送子车”起立鼓掌!》的评论,全文如下:

  20多天前,双城市周家镇的那场惨剧至今让人痛心不已,“黑送子车”的问题再次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连日来,政府相关部门的清查行动使冰城的“黑送子车”几乎绝迹,但随之而来又产生了新的问题——以往乘坐黑车的孩子们全都遇到了无车可坐的尴尬,严冬里的崎岖求学路已让一些孩子和家长感到万分艰难。所以,哈市361路车队的4辆“爱心送子车”就显得弥足珍贵,它不仅可以帮助困境中的数十名学生重返课堂,它的出现对哈市彻底解决“送子车”顽疾更具有“破冰”意义。请为“爱心送子车”起立鼓掌!

  翻阅关于黑“送子车”的媒体报道,不难发现,“黑车”出没较多的地方,一般都是城乡结合部。在这些地带,由于合校等多种原因,孩子们上学的路程都比较远,加之学生家中并不富裕,对交通费用的负担能力相对较弱,一些家长、学校有时就会“无奈”地租用那些接近报废的私人车辆用来接送学生上下学,这些车以恶性超载的方式来降低人均费用,给学生的安全造成了很大隐患。但在公交车覆盖不到、“送子车”市场尚未规范的情况下,学生家长选择“黑车”实为迫不得已。双城市周家镇的悲剧发生后,相关责任人已得到了法律严惩,一系列的硬性举措也使黑“送子车”销声匿迹,但在“剿灭”了“黑车”之后,能否尽快让孩子们坐上安全正规的“白送子车”,却是一个更加复杂、紧迫的课题。

  “送子车”问题涉及教育、公安、交通、工商等多个部门,要想彻底解决它的种种痼疾就需要多部门联手行动,综合治理。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哈市的“送子车”艰难局面并没有得到明显改观。虽然各个部门区分了责任,加强了监管,但孩子们上学难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甚至那些饱受“黑车”折磨的学生家长似乎也并不满意。“黑送子车”的安全隐患很容易被发现,但是,那些坐不上车的孩子们的苦涩表情,则不容易被相关部门看到。“黑车”的消失,体现了政府管理的成效,但是,如果没有新的建设性措施快速“补位”,很难说“黑送子车”不会以更“黑”的方式卷土重来。

  怎么办?哈市361路车队的做法不禁让人眼前一亮——在不给学校、家长增加明显负担的情况下,优化配置社会现有资源,利用公交车的便利条件就可有效解决孩子上学难的问题,实在是绝妙办法。361路车队的司乘人员惟凭一颗爱心,不顾寒风凛冽,披星戴月,给困境中的学生们送来了炽热的炭火,送来了求学路上的曙光。从孩子们纯真的笑脸上,从家长们感激的目光中,我们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希望。但长此以往,车队的运营成本必定会大幅增加,要想使其具有“星火燎原”的典范意义,从而彻底解决“送子车”难题,就必须在坚持公益的前提下建立“长效机制”。显然,“爱心送子车”的开通仅仅靠教育部门和公交车队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这还需要政府其他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需要社会各界的鼎立扶持。只有当与“爱心送子车”开通有关的各个单位和部门,从“科教兴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它的价值,以大局为重,而不是斤斤计较本单位的利益得失时,“送子车”这个让千千万万个学生家长牵肠挂肚、寝食难安的痼疾,才会得到尽早根治。

  如今,解决“送子车”难题,我们已经有了一个不错的办法和开始,今后的重点在于不断完善和持之以恒。希望社会各界都能拿出一份爱心,让“爱心送子车”涌现得更多,跑得更远。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让孩子们的求学路更安全、更温暖。

  现在,请为“爱心送子车”起立鼓掌!

责任编辑:杜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