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旧)科技·卫生
搜 索
"人气"成就业"新看点"——84.69%就业率的背后系列报道五
2006-12-13 10:34:51 来源:东北网-新晚报  作者:赵琳 杨晓宁 杨茉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2月13日电 在新晚报与省人事、教育部门联合举办的“职业生涯规划巡回演讲”上,来自全国人才流动中心的黄冬梅教授为现场的毕业生带来了一场“观念革命”———她在黑板上画了一幅“北斗星社会定位图”,告诉大家能辅助自己顺利就业的四个字:能力、人气。

  从专业能力到“非专业”元素,从职前培训到人气积攒,来自社会、学校和人才市场的专家学者们将一个又一个的新理念注入了人才市场。据统计,明年黑龙江省高校毕业生将达到近17万人,又一轮就业高峰即将到来。在业内人士眼中,这种竞争带来的将是更多理念的创新与市场的规范。

  “北斗星图”积攒人气助成功就业

  在越来越强调专业能力重要性的同时,“人气”这两个字似乎让不少毕业生第一次有所感触。人事部全国人才流动中心指定人才测评师、培训师黄冬梅教授在讲座中传递给大家的是:社会支持网络是大学生成功就业的主要条件之一。

  黄冬梅教授说,如今在人才测评领域中,经常以“北斗星社会定位图”来衡量一个人才是否适合企业,其中将能力和社会支持网络,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人气”作为主要衡量手段。“社会支持网络越宽泛,你在这个社会中的人气就越旺盛,就会给你带来不少的机遇。”黄教授认为,大学生除了要学习好专业能力外,还要时时地培养自己良好的性格,因为性格决定“人气”。在学校生活中,在实习岗位上,都是毕业生为自己积攒“人气”的机会,以此来建立好自己的社会支持网络,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就业路越走越宽,在今后的社会中获得双赢的局面。

  “搭配”元素想成主流要有备而战

  记者在不久前举办的“新晚报·黑龙江省大学生就业服务月”哈师大招聘现场看到,现在许多参展单位的招聘启事上都写着“诚招性格好、具有一定礼仪修养、有团队精神”等字样。一家公司人力资源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许多毕业生专业能力相差不大的情况下,非专业能力已经成了企业招人的“新看点”,一个人的性格、业余爱好、修养等方面的标准,也决定了他是不是能更好地适应企业的需要、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从前只能作为招聘人才时“搭配”选择的条件,如今堂而皇之地登上了企业选人用人的“台面”。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眼下一些用人单位到高校举行双选会,在对学生进行的书面考试中除去一部分专业知识外,其中大半都是时事、社会知识、礼仪、经济和管理等非专业知识。

  据介绍,非专业知识包括一般性社会知识、经济知识、管理知识、科技知识、演讲知识、写作知识等多方面,这些知识既是大学生成为“社会人”的必需,也是一种持续性发展的需要。

  省人才大市场经理鲍大文认为,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专业因素与非专业因素同等重要,不可偏废。加强这种非专业因素的培养,除了学生本人有意识地培养外,也需要大学把非专业教育放在与专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使大学生做到两方面协调发展。

  职业培训先期介入则事半功倍

  在人们的观念中,职业培训一直是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举办的培训。哈市一家企业打破了这种传统观念,将职业培训班开到了大学校园,以提前介入的方式把企业文化及专业技能融入到学生的课程中。他们认为,这种有针对性的培训,可以大大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记者了解到,目前在北京、上海等城市,针对高校毕业生开展的职业培训深受毕业生的青睐,尽管花费不菲,但毕业生们仍乐于自掏腰包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目前,哈市尚未有一家专业的毕业生职业培训机构,毕业生能够接受的就业培训大多是招聘企业专为企业员工设立的。

  鲍大文认为,毕业生在求职时会遇到许多问题,其中的关键问题就是不知道自己如何赢得心仪的岗位并发挥最大的能力。如果能够借鉴其他城市的经验,让哈市的毕业生也可以接受到这种职前培训,就能有针对性地强化他们的专业知识并很快地到社会上去运用,既缩短了企业用人的适应周期,也使应聘者很快地进入到自己的角色中。据黑龙江大学学工部副处长丁宏介绍,为了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现在许多学校都开办了职业生涯规划课,就是让学生通过规划了解自己的优势和短处,有针对性地进行发扬和弥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责任编辑:强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