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真情时刻
搜 索
下岗职工当老板 "一帮一"扶贫解困工程趟出一条致富路
2006-12-13 10:38:38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孙佳薇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2月13日电 七台河市的于金兰,面对下岗失业的那一天,没有留露出常人的沮丧和抱怨,反而带领全家重新创业。在经历三次创业的失败后,她的信心和决心没有动摇。“只要有机会,付出辛苦,就一定会翻身!”在全省开展的城市一帮一扶贫解困工程中,她抓住了机会,从一贫如洗的特困职工,成为了今天七台河市的致富带头人。

  1992年,于金兰和儿子、儿媳一同下岗了,全家仅靠丈夫每月三百元的工资维持,也就是从那一年开始,于金兰走上了创业之路。由在小市场卖馒头失败,到发展养殖业欠下了大笔债务,再到辛勤培育花苗而没有销路导致叠加债务,一次次的失败,把这个本来贫困家庭推向了边缘。2001年,全省开展城市一帮一扶贫解困工程,把这个走入绝境的家庭从边缘挽救回来。

  像于金兰一样从下岗职工,走创业之路当上老板的,在黑龙江省还有很多。据统计,黑龙江省于2000年启动的全省“一帮一”扶贫解困工程,经过6年的帮扶,已经有364582名特困职工实现了再就业,有近28万户特困职工家庭摆脱贫困,并有34767人月收入超千元、年收入超万元的致富户。

  省“一帮一”领导小组的负责人接受采访时坦言,帮助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是“一帮一”工程的重要任务,有业可创就是脱贫致富的前提。因此,在“一帮一”工程实施过程中,各帮扶主体单位始终把帮助困难职工再就业作为大事来抓。省“一帮一”办公室根据特困职工选择生产项目的实际情况,分别给予5000元以内不等的小额贷款启动资金,积极为特困职工再就业搭建平台,创造条件。

  在项目开发上,黑龙江省根据被帮扶对象的技能特长立项;根据被帮扶对象分属类型的不同实际情况和行业优势选项,根据帮扶对象的区位优势和社会优势定项,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鼓励项目开发,把更多的群众引向了市场,引向了创业之途,使特困职工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广大群众感慨地说,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项目。

  背景链接

  实施城市“一帮一”扶贫解困工程,是黑龙江省在开展扶贫解困工作中的创新,并制定了《黑龙江省城市“一帮一”扶贫解困工程实施细则》、《黑龙江省城市“一帮一”扶贫解困工程年度目标考核管理办法》,对“一帮一”工程的组织实施、基础工作、项目启动、资金筹集、舆论宣传等方面工作进行理性设计,科学规范。在“一帮一”工程推进过程中,黑龙江省还逐步建立完善了制约保障制度,如围绕项目启动,专门建立了《扶贫解困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制度》,使扶贫资金的投放做到程序化、科学化。建立了责任体系和激励机制。全省上下通过层层签订责任状,明确任务和目标,使抓工作落实的责任链条环环相扣,也使奖惩分明的激励机制层层贯通。

  黑龙江省城市“一帮一”扶贫解困工程实施6年多,取得了扎扎实实的成果,探索出了一条扶贫解困的好路子。

责任编辑:孙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