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2月15日电 只有186名学生,年龄最大的26岁,最小的3岁半,却出了15个世界冠军、24个全国冠军,获得国际比赛金牌86枚———坐落在哈市南岗区花园街上的哈尔滨市燎原学校,是一所专门培养智障儿童的特殊教育学校,在今年举行的全国第四届特奥会中,该校获得了36枚金牌,是黑龙江省获金总数的一半,也是全国获金牌总数最多的代表队。然后有谁知道,在这些金牌的背后,包含着老师们多少辛酸和汗水。
挨打的特奥教练
提起这所学校,就不能不提及校长张联弛。28岁的张联弛从医科大学毕业后,原本在一家康复医疗机构工作,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知道了这所特殊教育学校,毅然辞去原本条件优越的工作,到这所学校一干就是6年。
一个简单的动作,常人学几次就会了,张联弛则需要耐心地教孩子们几百次。每天张联弛都带着这些智商只有50左右的孩子进行五六个小时的训练。
“训练这些孩子有时要冒一定的危险。”张联弛说,一次,在训练学生练习定点投掷的时候,由于一时心急,说了一名学生两句,结果那名学生二话不说,捡起脚下的一块砖头就砸向她的头。为这事,张联弛还常常自责:“不能怪孩子,都怪我太着急了。”
面对指责忍受误解
“与智障孩子在一起,要忍受许多误解!”一位教师告诉记者,一次在教几个智障孩子游泳时,其中一个孩子怕水,当时只能强行把她按在水里,孩子“悲惨”的哭声在整个游泳馆里回荡。很多人不理解:如果是自己的孩子会这样对待吗?“面对指责,我只能跳到水里疯狂地游泳,任由池水冲刷泪水。”
“特奥教师就是兼职保姆。”老师们要帮孩子们上厕所,还要给他们洗大小便失禁弄脏的裤子,甚至还养成了说话不断重复的职业病。许多年轻教师遇到委屈都找校长诉苦,校长开导她们:选择这个工作,就没有回报,孩子们每一天的点滴进步,就是最大的感恩。
特奥会金牌“大户”
30余名智障学生获得了36枚金牌,今年举行的全国第四届特奥会上,“燎原”代表队成了当之无愧的“明星”之队。
男学生王征患有唐氏综合征,刚来时性格内向,不会说话,生活不能自理。在教练的引导下,他参加了轮滑等特奥运动。运动中,王征不仅锻炼了意志,而且使自己的智力、体力和生活自理能力都得到了提高,被学校评为特奥之星。今年他被选为第四届全国特奥会的形象大使,上了特奥运动宣传画。
“学校通过开展特奥运动,使智障学生的‘三大能力’———文化知识的接受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社交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张校长说,这些不善言语的孩子们通过参加比赛,培养了自信心,为以后的生活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