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搜 索
新俄侨奥莉亚:回报社会 用爱筑起明天
2006-12-15 20:59:44 来源:东北网  作者:侯巍 王巍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少女时代的奥莉亚

  东北网12月15日电(记者侯巍 王巍) 奥莉亚,这个名字对于哈尔滨百姓来说可能并不陌生,十年前,她为救治自己的丈夫求助于社会。十年后,她用自己的爱心打造了另一道风景,让更多的哈尔滨人感动。

    爱情•生命

  “我们并非一见钟情,”奥莉亚丝毫没有顾及坐在身旁的丈夫,“那时,他和几个朋友来俄罗斯做生意,需要翻译,我们是在逐渐接触中产生感情的。”

  库莲娜娅•奥莉亚的汉语相当标准。生长在俄罗斯赤塔州赤塔市的她,家庭环境优越,自幼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过世的父亲是一个作家,健在的母亲是一个记者,而她自己则成为前苏联最后一批公费来华学习汉语的留学生。

  1993年的春天,正在赤塔市师范学院学习汉语的她,结识了哈尔滨青年李广生,爱情的种子就在这对青年的心中生根、发芽。次年,奥莉亚毅然别离故土,在母亲的祝福中成为一名哈尔滨新娘。

  相对于“亲家”的开明,作为中国传统家庭的家长,李老先生和老伴对儿子迎娶一名俄罗斯媳妇的做法倍感震惊,心存疑虑。在他们的心中,理想的儿媳理应是一名温惠贤淑的中国女性,是个持家好手,闲暇时能陪老两口唠唠家常,入得厅堂,下得厨房。

  “当时父母并不理解我。”李广生坦率地说。

  艰苦的条件,给她的新生活带来许多不便。“我从来没有住过平房,天冷的时候也不会生火炉。”从某种意义上讲,奥莉亚是一名憧憬幸福,向往浪漫的人,回忆起那段艰苦的岁月,奥莉亚却愉快地说, “那时年青,不在乎许多。”

  “另外,我也不善于做家务,屋子总是弄得乱七八糟。”奥莉亚脸露羞赧,似乎在为至今仍然没能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式媳妇”感到惭愧。

  担心是多余的。一场生死的抉择,非但检验了这段跨国之恋的真挚与坚贞,更赢得长辈们对这名洋媳妇的一致认可。

  “倘若时光可以逆转,我们宁愿换一种‘检验’的方式……”李广生无限感慨地说。新婚第二年,李广生患上了严重的尿毒症,生命垂危。奥莉亚,这个刚刚来到异国的洋媳妇面临着最严酷的考验。

娅娜小的时候,也是奥莉亚最艰难的时候

  “那时我死的心都有了”……说着,说着李广生与奥莉亚不自觉地对视,两双手自然的握到了一起,或许每次这样的回忆,都能让他们回到那段甚至有些残酷的岁月里——

  作为早期就到俄罗斯“淘宝”的中国人,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李广生小有成就。“那时家里还算富裕。也称得上是‘万元户’了!”重忆往事,李广生无限感慨。但对于李广生的病情,这笔多年的积蓄,无异杯水车薪。看着日渐消瘦的丈夫,奥莉亚坚强的承担起护理爱人、照顾公婆、抚育孩子的三重重担。为了不使丈夫颓废消沉,她乐观开朗地迎接每刻的到来。虽然奥莉亚并没有过深的谈论那段日子的琐琐碎碎,但夫妻两人始终握在一起的手,已经能够说明一切了。

  那段时间,来自故乡母亲的关怀,是奥莉亚的慰籍:“每隔几天她就邮来一封很厚的信,鼓励我,开导我,却从来没有要求我回到她身边”。然而,这仅仅是精神上的慰籍。

  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奥莉亚想到了媒体,寄希望于社会的帮助……一笔数十万元的善款很快就送到了她的手中,哈尔滨人挂念着,关爱着这个哈尔滨人的俄罗斯媳妇。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奥莉亚成为了60年代以后,第一个正式移民到哈尔滨市的俄罗斯人。

  就这样,李广生战胜了病魔,也收获了人世间最珍贵的爱情,这份爱情是经历了洗礼的成熟的爱情。


    生活•家庭

  李广生夫妇的新家选在哈尔滨市开发区内。他们是在今年6月搬到这里的,目的是方便孩子小娅娜就学,娅娜是他们的女儿,也是他们的心尖子。

甜蜜的一家人

  新家屋内装潢简约,黑色的墙围,极富现代气息,是李广生一手设计的。迎面的墙壁挂着一张婚纱照,旁侧则是一张全家福。

  “这是我们结婚十周年的留念”。照片中,奥莉亚和李广生微笑着依偎而伴,一如新婚般甜蜜。历经了许多,这对夫妇对今天的生活倍感弥足珍贵,“我们现在还跟恋爱时一样”,夫妻俩都这样说着。

中国化的一家三口

  如今的奥莉亚是一家跨国公司驻中国办事处的总代表,李广生也经营着一家对俄出口农副产品的公司。他们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忙碌中度过。“奥莉亚每天很早出门,有时晚上回到家中还要整理公司的账目”。闲暇时,两个人会选择带着孩子去西餐厅吃些东西,听听音乐。奥莉亚不无憧憬地告诉记者,她最向往的是有大段的时间和孩子、丈夫一起去旅游,在中国旅游。

  李广生喜爱喝酒,客厅中一个精致的酒柜里面摆放着一些俄罗斯红酒、乌克兰伏特加和中国白酒。偶有朋友来访,他都会陪着喝上几盅。“奥莉亚比较喜欢红酒,我则偏爱伏特加和西凤。”——看来,越是恩爱的夫妻越会拥有各自独立的“空间”。

  在对小娅娜的教育上,他们也是这样。俄罗斯和中国不同的教育观在对待如何培育下一代的问题上分歧凸显。“我比较反感中国的教育方式,尤其对课外补课很反感。在俄罗斯,孩子有足够的户外活动的时间,在中国,却少的可怜。”奥莉亚嘴上这么说,却坚持无论多忙都解送小娅娜补课、自习。

现在的奥莉亚和娅娜

  在中国,普通家庭都会出现为了抢电视频道而争执不休的场面。李广生夫妇的家中却拥有三台电视机,“我在客厅看些国内剧,奥莉亚在里屋看罗斯频道的节目,孩子看喜欢的动画片。”

  看来,三台电视机是有道理的,至少可以让奥莉亚能够静静地自己品味一份思乡。但奥莉亚却坚决否认将自己有“俄罗斯情结”,她说:“如果身在俄罗斯,我也一样会关注中国的新闻。我拥有两个家,一个在中国,一个在俄罗斯。两个家一样重要!”

  李广生夫妇每年总会抽出时间回俄罗斯探望母亲。“她在俄罗斯时,说话着急,就会蹦出一些中文,有时说梦话都是中国话”。李广生如是说。

  奥莉亚坦言在俄罗斯的朋友很少很少,一些小时候的玩伴也都没有了联系。

  “两边都有老人,走到哪边都会惦记着另一边。”相对于国家的归属,她更在乎亲情的感受“有两个家是一种幸福!”

  生活在哈尔滨的俄罗斯侨民们经常会组织聚会,奥莉亚却很少参加。她的解释是由于工作太忙,还需要教育孩子,没有时间参与。李广生却对妻子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经历了这么多,她早已认可自己是中国人的一员,跟中国人的接触反到比俄罗斯的要多一些。”

  “中国和俄罗斯有文化上的差异,民俗传统和人们所接受的教育更是不同。”谈到对中国人和俄罗斯人的看法,奥莉亚毫不掩饰自己的偏爱“我现在更愿意和中国的朋友交往。”

  奥莉亚已经不再是那个买东西总要多花上几元钱,在菜市场被小贩们耍些手段还茫然无知的“冤大头”了。生活中她掌握了自己的方式和原则。“我并没有感觉到排斥,现在中国生活的外国人也多了,人际交往也比较融洽。更何况哈尔滨是一个多文化融合的城市,对来到这里的每一个无论是哪一个地区或者国家的都很容易就接受他们。”

给广生的母亲做寿

  每逢中国的传统节日,奥莉亚都会买上礼物,陪同丈夫带着孩子,与公公婆婆共同渡过。虽然奥莉娅依旧没有学会做上两盘拿手的中国菜,依旧没有学会将家务操持的井井有条,依旧没有达到一名“中国式媳妇”的标准。但在老两口看来,这位在危难之时不离不弃,和儿子相濡以沫十余年的儿媳已经是上天赐予他们最大的恩惠,不比任何一个中国媳妇差。


    感恩•回报

  李广生夫妇珍藏着一封特殊的来信。泛黄的方格纸,上面用拼音和汉字混合着这样写着:

  叔叔您好!

  您给我的400元钱我已经收到了,放在老师那里了,叔叔请您放心,我一定会好好学习,取得好成绩来回报您!祝您全家幸福!

  您的女儿孙丽

  2003年3月13日

  “我们在社会的帮助下渡过难关,如今的生活好一点了,理应回报社会”。奥莉亚平静的语气,仿佛在诉说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能够帮助孩子们,我感到很欣慰,感到很安宁。这样做也能教育小娅娜,我们经常带孩子去捐助,让她对生活有全面的了解,让她懂得珍惜现在的生活,让她知道自己是这个社会中的一员”。

  说这些话时,李广生偶尔瞟一眼小娅娜房间,娅娜正在屋子里作数学作业。小娅娜已经上小学三年级了,上学以前娅娜常在外婆家居住,到了上学的年龄后才接回来,刚回来时时汉语不太好,半年过去后,娅娜快速的接受能力使她很快在班级中学习名列前茅。

  从捐助小孙丽以后,接受奥莉亚和李广生帮助的孩子已经快到20个了。“现在仍旧有很多的媒体找我们”张广生有点无奈地说,“奥莉亚现在很忙每天除了要打理公司的工作以外,还要照顾上学的孩子,时间总是很紧,每天回来也都很累。”“再说我们所做的那点事情实在是小事。”李广生很平淡地说。“这没什么大不了的,媒体的关注反倒让我们不安。我们只做一些份内的事情……”

奥莉亚和母亲、女儿在一起

  奥莉亚说:“我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家里面没有什么操心的事情。爱人的身体每次例行检查都是好的、双方的父母身体也都健康,孩子的教育也不用操什么心。”

  谈着,谈着,娅娜悄悄地凑到了我们身边,小姑娘漂亮的脸蛋上,有一双黑黑的大眼睛,使人不由地想起奥莉亚家里回廊墙上的一幅照片——静静的贝加尔湖舒展在蓝天白云之下,潋滟的水天之间点缀着几只白色的水鸟,宛如翻飞的天使……

首页  上一页  [1]  [2]  [3] 

责任编辑:杜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