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捐赠物品实用性较差形成积压 牡丹江“爱心超市”遇尴尬
2006-12-17 06:43:32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晨报  作者:史秋鹰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2月17日电 据《牡丹江日报》报道,“爱心超市”,顾名思义,是一个用爱心搭建的特殊超市。它主要是街道、社区把辖区单位、居民所捐物品集中起来,赠送给生活困难的群众。然而,市民在将多余衣物送往爱心超市的过程中,捐助的物品能否物尽其用?近日,记者在探访中发现,不少牡丹江市的“爱心超市”眼下正遭遇着尴尬。

  以多种形式帮助低保户

  据牡丹江市阳明区东华苑社区张虹书记介绍,阳明区设立的“爱心超市”有五家,接受居民捐助的物品通常都是固定的几样,包括衣物、棉被、毛巾。其中衣物一般都是单衣、外裤,很少有防寒用的羽绒服、棉衣物。

  “爱心超市”主要面向低保户、空巢老人、失业人员以及外来务工人员等7类困难家庭。“爱心超市”采取的是“因需所取”的方式,来帮助低保户等居民,维持他们的正常生活。按需为他们发送爱心救助卡,困难居民凭卡到社区领取日常用品。需要什么,看中什么,可凭借“爱心卡”领取,但一般情况下很少有困难户选择衣物的。

  据牡丹江市爱民区社区服务中心“爱心超市”的负责人宫晶介绍,该社区今年接到由哈尔滨铁路局牡丹江办事处总工会捐助的衣物达5000多件,“爱心超市”依据救助物资领取办法向社区低保户发放,但到目前为止,衣物还有没发送出去的。

  最缺米、油、药等日用品

  家住牡丹江市华威社区12号楼213室的董振海,今年66岁,是东华苑社区的低保户。几年前,他的老伴患股骨头坏死,至今不能下地干活,他又患上直肠癌。原本宽裕的家庭,在医药费的重压下,生活开始变得拮据起来。多亏有了社区的“爱心超市”,在热心人的帮助下能够基本维持正常生活。董大爷说:“并不是自己不喜欢热心人捐助的衣物,自己年纪大了,只要每个季节有换洗的衣服,自己就不会到‘爱心超市’领取衣物,还是留给年轻人好。”

  家住牡丹江市阳明二区的徐宝才,是一位下岗工人,他说,现在低保户对于穿着的追求并不大,而是更加关注低保金额和基本的生活用品,如米、面、油、肥皂等。

  记者在对低保户的采访中了解到,随着市场上很多日用品价格的上扬,现在最受低保户欢迎的物品就是面、米、油、盐,其次是日常药品、肥皂,还有就是能够抵御寒冷的羽绒服。

  捐赠物品需考虑实用性

  “对‘爱心超市’来说,需要及时把爱心物资送到困难户手中,而不是囤积在货架上。”牡丹江市阳明区民政局低保救济分局专业人士介绍,前些年,市民捐助的衣物对于低保户来说,真是能起到物尽所用的效果。而近几年,阳明区民政局的储物房里堆积的大量衣物,却迟迟发放不出去。

  随着市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如今在低保户中出现了一种现象,就是即便自己生活再困难也不愿接受别人捐助的旧衣物。对此,工作人员分析说,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方面可能是现代人的健康意识在逐渐增强,对衣物的卫生问题有了更大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受助的市民不缺少衣物,而缺少其他生活用品。

  基层工作人员说,目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捐赠物资与困难家庭的需要不符。困难户需要什么?捐赠者能捐助什么?两者的信息不通畅、不对称,成为积压物品的主要原因。

  牡丹江市民政部门每年都定期向低保户、低保边缘人群发放米、面、油等救济品,而这些只能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想要完全满足低保户的需要是达不到的。2005年,阳明区民政局救助了困难的弱势群体2612人,2006年,又救济了5000人,向他们发放了由米、面、油等生活用品。尽管是十几斤米面、几斤豆油,然而这些对于低保户来说就是雪中送炭。

  现在不少市民想将自家“超期服役”的家电捐献出来,对此业内人士并不赞同。“超期服役”家电本身就存在安全隐患,如果通过民政局将旧家电发放给低保户后,很容易发生危险。

  基层工作人员指出,市民在捐献物品时,应更多地考虑到实用性,从低保户的实际需要出发,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责任编辑:张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