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2月17日电 哈尔滨铁路局管内铁路干线主要分布在高寒地区,冬运期长达5个月,普通旅客列车,也就是“绿皮车”占开行列车总数的60%以上,冬季供暖仍然使用燃媒锅炉,车内保温成为困扰多年的难题,今年冬季实施的暖车工程为旅客带来了福音。
往返于满洲里绥芬河间的4191/2次列车,是哈尔滨铁路局管内唯一连接两大口岸、运行单程近1500公里的“绿皮车”,途径呼伦贝尔、大兴安岭及完达山脉三大高寒地区。
连日的低温使呼伦贝尔地区最低气温降至零下30多度。家住大庆市的李静良和妹妹李静香到海拉尔来接刚刚做完手术的老母亲。上车前最担心列车上温度低受不了,带了不少保暖的衣服被子。令李静良和李静香没想到的是,车内温度达到了20度以上,非常温暖,列车上的环境、温度比他们的想象好的多,不冷也不热,把衣服都脱了。
在人们印象中,冬季在高寒地区乘绿皮车,肯定挨冻。因为绿皮车都是老型车体,供暖方式都使用燃煤锅炉,热效率低、不保温。与新型列车电取暖方式相比差距很大。由于新型空调车需要一节发电车专门供电,运营成本高,目前空调车体数量有限,只能在快速和特快等高档列车上使用。票价低廉的绿皮车仍然是大众出行的首选。所以,冬季绿皮车要提高车内温度,只能在现有条件下,采取有效措施改进保温条件。冬运前夕,哈尔滨铁路局把绿皮车冬季车厢内供暖达到16度以上,作为硬性攻坚目标,在全局2033辆绿皮车上采取修补措施,改善车体保温性能,提高锅炉热效率。
哈尔滨铁路局三棵树车辆段副段长吕振东表示,哈尔滨铁路局对列车各类防寒提高了检修标准,达到了防寒要求,对车厢与大气相连通的各种孔洞进行封堵,达到了气密性最佳状态,从而达到车内温度保持在16度以上。
绿皮车的门头、厕所、洗面间这些热量容易损失的主要部位,经过车辆部门对孔洞的封堵和管道保温包扎后,有效减少了车体内热量损失。这些看似简单的工作,要求非常高,每节车的封堵部位近千个,全局绿皮车仅封堵点多达200多万个。为确保车体内温度达标,客运部门对乘务人员的焚火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运行在高寒地区的绿皮车,与其它地区运行的绿皮车不同。要实现车厢内达到16摄氏度的标准,不仅检修整备工作复杂,列车运行时乘务员的焚火技术也很重要,经过培训的乘务员现在个个都是烧锅炉的高手。10月16号运行在高寒地区的列车就已经提前供暖。今冬运行在哈铁局的112趟绿皮车供暖全部达标,出行旅客在暖车工程中受益。记者在登乘的几趟绿皮车上看到,车厢温度普遍在20摄氏度以上,旅客悠闲地打扑克、看报纸,厚厚的棉装都脱下来了。
以往高寒地区旅客冬天最打怵坐绿皮车,哈尔滨铁路局暖车工程的实施,使绿皮车冬季温度不达标成为了历史,同时,加快了平安和谐铁路的建设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