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不签合同埋隐患 进城务工要学会依法维权
2006-12-18 09:35:09 来源:东北网-新晚报  作者:关 荣 高慧欣 王景春 张旭升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2月18日电 “农民工”是进城务工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社会身份标签,他们中的一些人没有享受到城里劳动者的待遇,劳动权益得不到保护。包工头拖欠农民工工资令人痛恨,但农民工本身知识文化水平低、了解法规少以及防范意识淡薄等问题,也是导致欠薪的一个因素。

  了解法规少,防范意识弱

  镜头一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农民工张某日前到劳动监察部门反映,7月份,他经老乡介绍到果园小区建筑工地给一包工头抹灰,因是“熟人”介绍并担保,就没签劳务合同。10月初工程完工,至今包工头拖欠他们50多人12万余元的工资。期间他们多次找包工头要钱,要不出来,老乡也说没办法。天冷之后,一部分人陆续离哈,至今还有10多人滞留在哈市。

  专家提示:这种靠血缘、友情维系的关系很脆弱。大部分农民工因文化水平低、法律意识淡薄,认为有亲戚、朋友介绍,没必要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仅简单地定下口头协议,为拖欠埋下隐患。当工资被拖欠时,因农民工的分散性和流动性,他们无法自发地组织起来;而单个或几个农民工无法承担整个团体追讨工资所需的费用。在费用远远大于收益的情况下,成员不愿为整个团体的讨薪和维权作出努力,很难形成合力讨薪。

  镜头二2005年,哈尔滨市法律援助机构在市、区两级设立多条为农民工维权的“绿色通道”,但“绿色通道”自开通以来,前来申请援助的农民工寥寥无几。

  专家提示:在相当一部分农民工权益被侵犯时,受害者不知该向哪个部门投诉,有的农民工甚至连工地地点、项目名称及承包公司和法人、跟谁干活等基本情况都不知道,有关部门很难处理拖欠事件。农民工普遍怕“打官司”,仲裁或诉讼刚开始,便打退堂鼓,令维权行动夭折。

  镜头三5月15日,21名打工者为向老板讨薪,在南岗区一居民楼顶以“集体跳楼”相威胁。事隔两天,又有9名农民工为讨工钱爬上了宣西小区一处楼顶。短短3天,30名农民工以这种极端的方式讨要工钱,其中8人因扰乱公共秩序被警方拘留。

  专家提示:市劳动部门统计,今年哈尔滨市发生15起围堵政府、以跳楼或爬塔吊等方式“集体讨薪”事件。经调查,在这些事件中,少部分是因为当事人不懂维权的合法途径,多数是背后有人教唆指使。有的包工头或中间人甚至雇佣社会闲散人员集体上访或雇人爬塔吊、跳楼威胁,“拼缝”要钱,将要回的钱按比例分成,以此牟利。而农民工往往从权益受侵害的被害者转化成破坏公共秩序的违法者,触犯法律,后悔莫及。

  长期、多渠道普法势在必行

  劳动力市场研究人士认为,目前,应对劳动法规和咨询、投诉和维权渠道进行广泛的宣传,逐步增强农民工的自我保护意识。

  据了解,每年农民工集中返城找工作的高峰之际,有关部门都在火车站口进行1个多月的劳动用工普法宣传,重点提醒签订合同等事宜。今年劳动部门又在近500个建筑工地设立劳动维权提示牌,提供法律咨询,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工不知道签劳动合同。普法工作有待多家相关部门协调配合,进一步加强。

  据了解,南京、苏州、无锡等地在设立农民工劳动权益法律救助中心的同时,在街道社区、劳动部门、建设部门、工会等设立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站,在农民工工作和生活集聚地、大型企业等设立法律援助联系点、咨询点,开通农民工法律援助热线。这种方便农民工就近申请和获得法律援助的形式,值得哈尔滨市借鉴。

  劳动力市场研究人士认为,农民工外出找工作带有盲目性,农民工输出地的当地政府,在农民工走出家门之前,应对其进行法规和技能培训,尽量做到有组织的整体输出,这将是未来一段时期劳务输出的主流。

责任编辑:吕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