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2月18日电 少校军衔、一身军装,却又是实实在在的村干部。自2004年年初到成哈尔滨市高子镇黄河村挂职村党支部副书记,香坊区人武部政工科长张达俊就把自己“融化”进村民之中。同批的挂职人员早已返回原单位,而他却一次次地往村里跑,经济发展、救助贫弱、协调关系,依然把村里的大事小情当作部队的号令在执行。
领命黄河村 立下军令状
2004年初,哈尔滨市香坊区委、区政府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实施“强村工程”,指派区机关15名优秀科级干部分别到15个贫困村挂职锻炼,兼任村党支部副书记。香坊区人武部将这一任务落实到政工科长张达俊的头上。
张达俊从农村入伍,“出身”最适合于这项工作。而黄河村对于张达俊来说,也非常熟悉,2002年他曾率领部队官兵,为这个村进行水利建设,修建了第一条水渠。而更具挑战性的是,黄河村是全区有名的穷村、乱村。黄河村由原曲坊、魏家和黄河村三个村合并而成,是成高子镇第一大村,共有9个自然屯,人均收入仅3000元,在城郊村中是最寒酸的。村“两委”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村子穷、班子散、群众心里寒。
部队首长告诫张达俊:到黄河村挂职可不是一般的锻炼,要实实在在地为村民办点事儿。张达俊立下军令状:甘于奉献,不辱使命。
团结一班人 重建村堡垒
一个村好不好,关键在村领导。
合并后的黄河村,支部书记由镇里下派,村主任、副书记、副主任分别来自原先的三个村,还没有“磨合”好,工作相互有顾虑,班子比较散。
张达俊发现,支部书记家有病人,没有精力为村民办事。其他村干部想干事儿,又不能放开手脚,没到位就怕“越位”。张达俊就发挥政工干部的优势,分别做村干部们的思想工作。在党员大会、支部民主生活会上,张达俊列举了“你补台他补台、大家都上台”,“你拆台他拆台、大家都下台”等正反例子,阐明了班子团结的重要性。班子不团结就形不成合力,上级精神难落实、村民致富难实现、群众问题难解决。
一次次的思想工作,触及到班子成员的内心深处。他们在深刻的自我批评之后,一致认为,加强支部班子团结至关重要,决心真抓实干、树立新形象。“两委”班子转了起来,就能发挥其战斗堡垒作用。
村“两委”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党员活动没有固定的场地,张达俊就回部里建议,把黄河村的民兵训练基地腾出点儿地方,无偿借给黄河村用。部里还筹措资金为黄河村建起了图书室。在张达俊的指导下,黄河村村干部实行8小时工作制,并实现了村务政务双公开。
产业抓调整 水田翻一番
“发展是第一要务,富民是第一责任。”
张达俊要完成这个“任务”,首先把眼光盯在了产业调整上。黄河村9000多亩耕地,大多种玉米、大豆等,水田不足800亩,还有大面积盐碱地一直荒着。
张达俊请来专家论证,专家认为黄河村一部分农田适合“旱改水”,种水田比旱田增收1.5倍。但实现旱改水要进行工程改造、配套灌溉设施,要投入一大笔资金,群众心里没有底。张达俊回到部里求援,首长通过工作争得区里及相关部门的支持,解决了部分资金。张达俊又请部首长协调驻区部队义务挖渠,这样就节省了80%的费用,村民自己承担种子、化肥和灌溉水费用就可以了。
即使这样,村里还有两户村民“按兵不动”。张达俊上门承诺:“赔钱算我的。”
就这样,黄河村1300亩旱改水工程于春天动工、秋天收获,全村一年增收60多万元。那两户“白种”村民对张达俊十分感激,还钱时非要给利息。张达俊说:“你们富裕了,比我自己发财都高兴。”
张达俊还利用民兵的组织优势,在黄河村民兵中实施“百、千、万”工程。即:全村民兵至少种百亩绿色无公害水稻,养殖千头牲畜和万只禽类,其中有5户农民成为闻名乡里的养殖能手。
扶贫献爱心 感动村里人
常在村里转,张达俊对村民的基本情况掌握了,有几个贫困户让他放不下心来。
黄河六队的初二学生岳秀敏,父亲患病去世,母亲得脑栓塞住院欠下两万元的外债,现在后遗症很重,岳秀敏要辍学在家照顾母亲。张达俊得知情况后赶到她家,拿出学费塞到岳秀敏手中,鼓励她:“只要你学习好,将来就能更好地回报母亲。”
与岳秀敏家境类似的还有徐艳辉,母亲患精神病,不仅生活不能自理,还得有专人看护;张宇健,母亲去世,由爷爷奶奶照顾。张达俊通过协调相关部门,为他们俩减免了学费。在部里首长和同志们的支持下,黄河村有5名失学学生重返校园,还为5名困难户减轻了生活负担。
武装部全体同志又给这些贫困家庭的孩子送去了学习资料,并承诺坚持到学生毕业。几年来,部队首长虽有变动,但捐助黄河村贫困学生的行动一直没有间断。现任部队首长到任的第一件事儿,就是到黄河村看望这几个贫困孩子。几年来,张达俊从腰包中拿出1000多元钱捐助贫困生。他说,只要不转业,他这个村官的职务就会永远“挂”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