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哈尔滨市延寿县新基质水稻旱育苗技术 4800农户受益
2006-12-18 10:36:47 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钱玺勇 记者 赵宏光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2月18日电 望着自家堆成山的水稻,崔学秀心里喜滋滋的。家住哈尔滨市延寿县延河镇东明村的老崔,年初采用了县农技推广站研究的“新基质无土水稻旱育苗技术”,秋收时节水稻每亩增产67.5公斤,出米率也由72%提高到75%,每公顷增收2000多元。今年,该县利用这一技术推广种植水稻5万亩,使4800户农民受益,总增收金额达729万元。

  据了解,该项技术是该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高级农艺师白桂俊自2000年开始立项研究的课题。根据黑龙江省水稻育苗取土难,破坏植被严重,春季化冻慢,不能适时育苗,床土质量差,苗细苗弱,易发生病害、药害等,影响了水稻产量的提高进行研究的。而且该项技术是一项绿色、生态、环保项目,填补了国内空白,在我国水稻栽培史上凸显出了领先地位,并得到了省市专家的高度评价和认同。2005年,被农业部列为科技入户工程推广技术和黑龙江省重大科技推广项目,2006年被列为市级农业丰收计划主推技术。

  据白桂俊介绍,“新基质无土水稻旱育苗技术”就是利用废稻壳及自制的秧苗营养液、保水剂做基质,采用钵体育秧盘育壮秧技术,可灵活控制育苗时间,不受北方地区春季解冻晚、育苗不及时限制适时插秧问题。采用常规育苗法每公顷水稻育秧需4立方米优质腐殖土,全省每年要挖旱田土1400万立方米,严重破坏了耕作层和植被。而利用废稻壳作基质育苗,可有效地减少取土量,并且可以减少秧苗受土传病害传染的几率。该项技术体现了三大好处:一是解决了取土难和破坏植被的问题,是一项减少植被破坏的生态项目;二是解决了苗床杂草和病害重的问题,是一项绿色项目;三是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稻壳可废物利用,变废为宝。

  寿山乡寿山村农民于振海高兴地告诉记者:“这东西真是神了,真没想到秧苗还能从稻壳里长出来。”他说,现在每公顷可节支110—130元,并实现提早育苗7—10天,不但苗壮病害少,而且出苗早,抢在有水时移栽,不受天旱的影响,并解决插秧过深影响分蘖及机械插秧盘根差的问题,每亩增产67.5公斤,出米率也由72%提高到75%,每公顷增收2000多元。

责任编辑:张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