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2月20日电 (记者 张丹) 对于黑龙江城乡群众来说,《秋天的二人转》、《百姓局长》无疑成为他们今年津津乐道的文化大餐。从旋转的舞台到流动的剧场,《秋天的二人转》、《百姓局长》、《木兰传奇》等一系列经典剧目正淋漓尽致地展现着边疆文化大省--黑龙江省独特的魅力。从城市广场到乡间地头,黑龙江省的老百姓这两年切实地感到精神文化生活充实了许多,这得益于边疆文化大省建设步伐的加快,得益于全省宣传文化战线工作者不懈的努力和付出。
在龙江大踏步迈向富裕、和谐的进程中,享受着文化生活“盛宴”的龙江人,焕发了劳动、生产、奋进的热情,“欢乐和谐,欣欣向荣”正成为龙江文化的主打旋律。黑龙江省委书记钱运录对此指出,当前黑龙江省正处于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机遇期,处于“十一五”开局起步的新一轮增长期,经济要振兴,文化也必须振兴。
肥沃土地孕育优秀文化
与其他省份相比,黑龙江省虽然大规模开发较晚,经济相对落后,但这里的文化元素并不匮乏。从清初到清末,这里经历了数次闯关东的浪潮,中原文化与土著文化在这里融合;随着白俄、犹太人的大量流入、日本人的侵占,多国文化在这里碰撞;伴着“建三江、开发北大荒”,军垦文化、知青文化在这里孕育生长;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号角声中,大庆油田一起成长的铁人精神、创业精神日益增添着时代的亮色……这一切形成了独特的黑龙江流域文明。2006年以来,黑龙江省干部群众励精图治,振作精神,在发展经济中成绩斐然。全省国民经济在取得首季“开门红”的基础上,又实现“双过半”的目标,一些经济指标创十年来新高。预计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1.4%,增长幅同比提高0.8个百分点,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同时,黑龙江省委、政府也从来没有放松群众的精神文化建设,黑龙江省广大文艺工作者创作了一大批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优秀作品。中宣部组织的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奖以来,黑龙江省已有20多部作品获奖,并多次荣获组织工作奖。
独具黑龙江特色的各类群众性文化创作群体不断壮大。目前,黑龙江已有10多个县(市)被国家命名为“文化先进县”,20多个地区被命名表彰为“全国边疆文化长廊建设先进地区”,有20多个县(市)被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特别是蜚声海内外的“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其影响和规模越来越大。
近年来,黑龙江省文化基础设施和标志性文化广场建设进展较快,哈尔滨的索菲亚建筑艺术广场已成为驰名中外的标志性文化广场,松花江防洪纪念塔广场周边环境得到改善,各开发区在建设中都注意到文化广场的建设。投资1亿多元的黑龙江省图书馆新馆不仅丰富了群众读书阅览需求,每周的《龙江讲坛》更成为传播文化、提高群众科学素养的好地方。
“当物质生活富有了,人们就会渴望精神的满足,各地在抓经济发展的同时,一定要把城乡文化建设摆上更加突出位置,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促进文化与经济的深层次融合,通过抓重点项目、重点工作和难点问题的突破,把边疆文化大省建设推向一个新阶段。”在视察了省内一些地市群众文化生活和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后,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李延芝深有感触地说。
![]() |
黑河市农民在图书馆看书 |
文艺骨干撑起文化建设脊梁
张志忠是闻名黑河市的“农村文化大院”的“院长”,他说,省里组织开展的全省群众文化活动使农村的文化大院成为主体,“农民有鼓拿鼓,有锣敲锣”,大家图的就是高兴。在弹弹唱唱、说说笑笑中,过去可能因为一棵白菜撕破脸皮的村民,变得相敬如宾。“有了文化活动,村里的工作也好做了许多,比如学习政策,枯燥地给他们读文件,大家可能不爱听,排个短剧演一演,大家就能记住了。”
“文艺骨干带动群众开展文化生活,这在黑河已经蔚然成风”,黑河市委宣传部负责同志高兴地说。事实上,在今年8月结束的全省边疆文化大省建设工作会议上,黑龙江省领导同志也重点强调了在推进边疆文化大省建设中,要爱护人才,鼓励创造,切实加强人才队伍的培养。
黑龙江省在培养了大量文艺骨干和文化知名人士的同时,也曾陷入深深的忧虑,那就是这些文化名人的纷纷外流。黑龙江省认识到,文化名人是建设边疆文化大省的关键,一个省的文化是否发达,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该省文化名人的多寡。缺少文化名人,文化大省建设就可能是空中楼阁,因为建设文化大省最核心、最重要的就是文化人才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文化名人,就不会有文化大省。
![]() |
黑龙江农村文化大院农民在演出 |
为培养、造就、重用文化名人,黑龙江省积极采取了如下措施:
首先,转变文化观念,牢固树立了文化建设以人为本的思想。文化名人不仅可以提升一个省的文化层次,还可以促进和带动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重视文化名人、重视文化名人价值的发挥,为文化名人发挥作用提供舞台,为他们创造宽松、和谐、愉快的工作环境,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成了全省文化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其次,待遇留人。黑龙江省在调研中了解到,文化名人之所以“雁南飞”,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待遇不高。因为相对于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南方诸省,黑龙江省文化名人的工资性收入不及他们的零头,工资差距如此之大,想留住人才是很困难的。为此,这个省适当提高了文化名人的工资收入水平,同时在住房、用车、子女升学、就业上给予优惠政策,用高待遇留住高素质文化人才。
同时,黑龙江省还积极为文化名人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达到了事业留人。在省委省政府积极努力下,黑龙江一大批文化骨干和知名人士开始安心于龙江,并深入街道厂矿、田间地头,倾听百姓的呼声,满足他们的文化需求,一批批植根于群众中间的文艺作品新鲜出炉。继话剧《地质师》、《托起明天的太阳》以后,《一人头上一方天》、《脊梁》、《青山不老》和《梁红玉》、《秋天的二人转》等作品在全国屡获殊荣;歌曲《乌苏里船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为亚太地区音乐教材;杂技《蹬伞》荣获“第六届法国国际明日杂技节金奖”。黑龙江还培养了一批有影响的词曲作家、歌唱家、指挥家、舞蹈家。其中,于志学、王士媛、云燕铭、冯少先、丛深、刘小楼等18名同志在今年7月被授予黑龙江省首届“文艺终身成就奖”。在刚刚结束的“2006年中国造型表演艺术成就奖”颁奖上,黑龙江省版画家晁楣成为20位获奖者之一。这些文化领域的领军人物,在建设边疆文化大省的进程中不仅自己发光发热,还带动、养育着一批又一批的后备力量。
和谐文化成为“和谐龙江”发展的引擎
从开始组织“城市之光”和“金色田野”、“平安校园”等群众文化演出活动开始,黑龙江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等单位主要领导就敏感地意识到,农村和城市,不但经济发展不平衡,更有文化的不平衡。建设小康社会不仅是物质的极大丰富,更包括人们精神的富饶。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和谐龙江”的建设还必须实现文化发展的“城乡同步”。省委宣传部文艺处负责人说,“和谐文化”是一个标准,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后的文化诉求。文化是多领域的,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只有协调发展那里的经济和文化,才能实现真正意义的“和谐”生活。
|
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并不只是些统计、数字和荣誉,更要真实地作用在龙江人的日常生活中。黑河市爱辉区文化局的同志讲了两件事:
前些天,卡伦山村两个村民把一些不健康的书籍和光盘带回了家,准备自己偷偷看,村里知道后动员他们交出来,但他们一直不肯。文化大院的“导演”们想出了办法,编排了一部描写不健康书籍对孩子毒害的剧本,邀请他们二人扮演孩子的家长。真情实景的演出渐渐感动了两名村民。戏一结束,他们就主动把书籍和光盘交到了村委会;这几年,礼份子钱已经成为农民身上的一大负担。
黑河市爱辉区黄旗营子村村的“文化大院”就倡导“送大戏”活动,谁家姑娘嫁人、儿子娶媳妇,文化大院就组织村民演出一场大戏:计划生育、孝敬公婆、科技致富等内容无所不包。村民凑到一起看场戏,共同祝福新人。这边不用张罗酒席,那边也没了礼份子钱的烦恼。
![]() |
黑龙江黑河市的农民乐手 |
为保证广大群众精神生活的富裕和谐,保持文艺团体和文化单位充满活力,黑龙江省目前已经制定出台了《“十一五”期间建设边疆文化大省规划纲要》、《关于支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等文件,并确定了哈尔滨、大庆、鸡西三市和九家不同类型的国有文化单位为文化体制改革先行试点单位,鼓励他们源源不断地为群众提供精神食粮。在“十一五”期间,黑龙江省将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政府宏观调控、行业自律、多种经济成分发展、平等竞争的文化产业格局。大力培育文化产业主体,发展娱乐业、新闻出版业、演出业、网络业、艺术教育培训业、影视业、艺术品营销业等文化产业群。
为使文化产业更加服务群众,黑龙江省政府省长张左己强调文化的创作源泉要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一是发掘历史文化,要把黑龙江边疆大省的历史文化内涵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形式表现出来;二是发掘外来文化,外来文化对黑龙江建筑、饮食、服装和风俗习惯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巩固和发展对外文化交流,可以多出精品;三是发掘创业文化。以“北大荒精神”、“铁人精神”、“大庆精神”为创作题材,深入挖掘;四是振兴文化。六十年代,东北作为老工业基地,以创业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在全国上演,经久不衰,鼓舞了几代人,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过程中,也应该多出这样的精品。
“和谐的文化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引擎。”黑龙江省社科院研究员、黑龙江省科顾委委员董鸿扬说,黑龙江省开展的“和谐文化”建设,作为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黑龙江历史上有独立自强、反侵略的爱国主义传统,现代又产生了很多积极的创业精神,这些精神作为地域文化的内涵,具有永恒的魅力。黑龙江省将这些精神很好地与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结合,并赋予了其时代特点,吸纳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来,提高了和谐文化建设的感染力和信服力。同时,黑龙江人的文化性格所包含的开放、包容、大方、不排外等特点,也十分有利于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创造和谐文化。在下一步的建设中,文化工作者应多创作一些体现人际和谐和人与人之间真、善、美情感的文艺作品,来净化社会,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使和谐文化成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引擎。
![]() |
齐齐哈尔群众在演出自己编排的节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