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在街上,楼房是农民工建的;走进饭店,饭菜是农民工给端的;回到小区,保安、保洁员很大一部分都是农民工……现在的城里人很少有不认识农民工的,因为他们就在我们的身边;也很少有人真正认识农民工的,因为我们很少走进他们的生活,去了解他们的甘苦,倾听他们内心。城市给予他们的,是太多的俯视。
为此,本报推出《身边的农民工》系列报道,让更多的读者可以走到农民工的身边,感受他们,了解他们,理解他们,关爱他们……
提起农民工,也许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衣着很破旧,面色较黑,说话时带着一点乡土口音,开心的时候一脸憨憨的笑容,烦恼的时候就蹲在地上抽闷烟。
王振华,一个男孩子的名字。她是一个打工妹,可她和人们印象中的农民工有点不一样:她是一个刚刚20岁的女孩,一米七左右的个头,阳光一样的笑脸,说起话来完全没有一点外乡的口音。但是她身上有两样东西,让人一眼就看得出,她是一个来自广袤土地的地地道道的农民工:那种朴实、泼辣的劲儿和那双一眼就看得出干过多年农活的手。也正是靠着这些,让她在哈尔滨这座城市扎下了根。
别看她年纪小,却已经来哈尔滨3年了。
最怕的是冷漠
王振华住在紫荆阁酒店的职工宿舍。这是一间30平方米左右的屋子,里面摆着10张上下铺的床,床边挂着许多新洗的衣服。床单都很旧了,但是洗得很干净。与其他的宿舍不同,在这里的每张床下装物品的箱子内,都是清一色的酒。贴在墙上用来隔凉的纸,也都是酒类广告。
王振华的床很平整,但是有点矮,人坐上去直不起腰。上面糊着一张塑料纸,是用来防上面的床掉木屑的。看着记者只能弯着腰坐着,王振华有点窘:“对不住了,住的地方太小了。”
在这个不大的床上,摆了不少东西:有一个写着很多人名字的气球,她说,上面都是朋友的名字;床边放着她的影集,里面有童年的回忆、故乡的风景和妈妈的笑容;影集下面是一本日记,记载着她的成长和泪水,还摆着很多毛绒玩具,包括一条鲨鱼、几只小熊和两只小猪,这都是朋友们送她的——因为12月18日是她20岁的生日。
随手翻开王振华的日记,记者看到了这样一句话:人生最可怕的,不是困难或是敌人,而是冷漠,那种目光和语言也许才是致命的……
记者注意到,这段话附近的纸上有水浸的痕迹。不知这发自心灵的语言里,掺着多少心酸的泪水?
王振华出生在吉林省榆树市的一个农村,在一个县里的学校念的小学。当时王振华在班级里是好学生,每次考试都名列前十名,可是她从来就没写过作业。在其他同学做作业、玩耍的时候,她必须帮助家里干活。因为家里穷,8岁时她就和弟弟一起,帮母亲干农活。母亲在前面刨坑,她就跟在后面撒种。风吹日晒,年复一年。
城里的孩子用的文具要比农村学生好得多,王振华的文具盒里只有几支削得很齐的铅笔。一次,她的铅笔用完了,便向同桌的男生借。当她拿过那支自动铅笔时,不知道怎样去用,琢磨了半天也写不出字来,还差一点用小刀削坏了那支笔。同桌男生笑得直不起腰来。那一幕她至今都忘不了。那时候她就发誓,一定要过上好日子。
因为家里穷,王振华刚上高一就离开了学校,开始了打工的生活,那时她才17岁。初到哈尔滨,一切都是新鲜的。她的要求不高,只是希望可以找到一个能管吃住的地方,每月让她能往家里汇一点钱,可事实并不这么简单。
王振华说,她原来一心想找一个饭店做服务员,可是饭店老板一听说她不是哈市户口后就摇起头来。一位老板直接说:“你没有哈市户口,如果拿了饭店的钱跑了怎么办?如果一定要留下工作,那就交点抵押金吧。”当听说王振华没有钱抵押时,老板就不再理她了。
王振华说,当时老板和饭店里食客的眼神,轻蔑、冷漠和不屑一顾,让她感到深深的无助和恐惧。
心中的大瓦房
在和王振华的谈话中,涉及最多的一个字,就是“钱”。家里没有钱,现在要挣钱,之后要攒钱……每一个人都需要钱,但城里人挣钱、攒钱的欲望和毅力,远远不及农民工。
王振华告诉记者,在农村的时候,除了秋收的时候能用粮食换点钱以外,平时一点钱也没有,全家人寄居在外婆家。为了给自己和小弟上学,父母整日拼命劳作,可是每逢有稍大一些开销的时候,还是拿不出一点钱来。正是因为这样,王振华放弃了学业,来到城里打工。王振华的妈妈有两个心愿,第一个心愿是家里能有一间房子,第二个心愿是王振华能嫁给一个城里人,把家安在哈尔滨。为了妈妈的两个心愿,王振华开始努力了。
她在紫荆阁这家看上去很大、很气派的酒店落了脚。当第一个月的800元工资拿到手的时候,她高兴得跳了起来。一个农村女孩,哪见过这么多钱啊。她把其中的300元钱留给自己用,其余的500元全都汇给了妈妈。她的想法是,钱虽然不多,但可以攒起来,几年就可以让爸妈在家乡盖上一间大瓦房。城里挣钱再苦,也比农村种地挣钱多。
第一个心愿有希望了,然而第二个心愿却还很远。王振华从影集里拿出一张照片,是他和一个男青年的合影。王振华告诉记者,自己曾经有一个喜欢的人,两人相处得很好,可是当他向父母介绍王振华时,却遭到了他父母激烈的反对,他们希望儿子在城里找一个女孩,工作稳定一些。自此后王振华和男友的交往不得不从“地上”转为“地下”,联系也越来越少。王振华说,就因为自己头上的“农民工”三个字,最终两人不得不分手了。
一颗种子要破土的力量,是任何人或物都阻挡不了的。3年了,王振华已经在哈尔滨打工1000多个日夜了。靠着朴实和勤勉,她已经是紫荆阁酒店的大堂副理,月收入达到1500元。
王振华现在每天的工作,就是在大厅里照顾客人,监督服务员做好接待和解释工作。工作仍然很辛苦,但是想想每月能有1000元钱可以寄给家里,她总感觉浑身都是劲。
从外表看,这个农村来的小女孩已经和城里姑娘没有什么区别。王振华说,现在她和一起打工的小姐妹穿的、用的都和城里的女孩差不多。每逢周末,她们还会到迪吧去蹦上一会儿,那些地方只要管住自己,不吃不喝,门票还是可以承受的。每月她们还会到时装店买好看的衣服……王振华高兴地说着,脸上灿烂的笑容掩饰不住。
王振华说,她喜欢哈尔滨,这里和她梦想中的一样,有着说不尽的繁华和数不清的机会。随着对这座城市的适应,她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朋友也越来越多。在记者采访的一整天中,王振华的电话总是在响,弄得她不停地向记者道歉。她说,这都是朋友为她过生日送祝福的。
王振华向记者说,在哈尔滨市,只要认定了就要肯干,最终一定会出头的。
最让她开心的是,家里的大瓦房已经开始动工了……
(记者手记) 期待雨后的彩虹
有一种贝壳,叫珍珠贝,在受到伤害时,可以自己治疗伤口,不久后就在伤口处生成一颗美丽的珍珠。它的可贵之处,并不在珍珠上,而是在于那份勇于面对伤痛的精神和乐观向上的态度。
在王振华的日记中,有这样一句话:出门,我不带伞。虽然伞能遮挡风雨,却也使季节失去了本来的颜色。
17岁原本就是雨季,而这个伞就是孩子的家境。在这个季节,有这样一个农村女孩,离开家,在满眼都是伞的雨街中穿行,到陌生的城市求生存。她的汗水化成了雨,她的泪水也化成了雨,和天空飘着的雨混杂在一起,使雨季充满了内容。
还好,雨不会一直下,期待雨后的阳光和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