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2月20日电 “县域兴,全省兴。”日前,黑龙江省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作为县域经济中比例最大和最具潜力的非公有制经济将如何乘势而上,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为此,记者采访了省中小企业局局长贾玉梅。
扭住农产品加工“牛鼻子”
贾玉梅说,在发展县域经济这篇大文章中,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撑起了县域工业的主要框架,是当之无愧的主角。有两组数字可为佐证:2005年,全省规模以上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实现122.4亿元,同比增长34.4%;全省现有300多家有机、绿色食品标识企业中,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占70%。
针对黑龙江省特有的农产品资源优势,以及农产品加工业在现代农业建设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方面的支点作用,下一步围绕农产品精深加工,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领域将全力做大这一县域支柱产业,重点发展粮食、畜禽、亚麻等七类大宗农产品加工业,着力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群体,延伸产业链条。力争到“十一五”末期,全省乡镇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实现1600亿元,年均增长13%。
创业活动结合集群发展
应该承认,尽管近年来黑龙江省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猛,对县域经济的贡献率也大幅攀升,但要承担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主体的重任,还存在经济总量小、产业水平低的自身弱势。贾玉梅说,当务之急是采取有效推进措施,尽快让县域工业强筋壮骨。明年将在全省范围铺开“中小企业创业成长”活动,同时大力推进县域工业集群发展,双轮驱动提升县域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的产业水平,增强县域经济的发展活力。
据介绍,自2004年开始,黑龙江省一些市县就启动了“创办小企业,开发新岗位”的全民创业活动,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就业弹性高、就业容量大、就业形式灵活、就业门槛低的特点,引导有条件的个人和群体创办各类中小企业。借力这一活动,2005年全省新增个体工商户12.7万户,新办私营企业1.5万户;今年重点支持了10个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初步探索出了科技孵化型、工业加工型、市场牵动型、商贸物流型、龙头带动型等多种创业孵化基地模式。截至今年第三季度,全省新办个体私营企业9.5万户。
贾玉梅说,加快中小企业集群发展,带动“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发展,是促进县域经济主导产业形成、推进县域工业化发展水平的有效途径,“十一五”期间,黑龙江省将重点扶持发展50个创业孵化基地,重点建设50个年营业收入超10亿元的省级中小企业工业园区,形成20个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产业集群。
扶强骨干延伸触角
积极承接大中城市工业的辐射和扩散,发展配套产业,是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做强自己、振兴县域面临的新课题。对这一问题,贾玉梅说,省局已早有打算,“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服务和引导,培育和促进县域成长型中小企业发展,支持骨干企业发展;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企业以兼并、控股、参股、租赁等方式参与县域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改制,盘活存量闲置资产,实行低成本扩张,搞活县域骨干企业。”
从明年起,黑龙江省将调整省级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发展基金使用、支持方向,加大对出口创汇型、就业型、高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非公有制企业从事农业综合开发。对年营业收入1000万元以上的非公有制骨干企业,在信息、用地、资金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使其进一步壮大经济实力。对县域优秀投资者每年给予重奖,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全省营业收入1亿元以上的非公有制企业达到300户,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达到400户,形成一批骨干支柱企业。
对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在振兴县域经济的作为,贾玉梅充满信心。她说,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新的机遇和亮点不断呈现。因此,鼓励支持和引导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小城镇供水、供气、供热、交通等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的投资、建设和经营,参与教育、科研、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已被列入中小企业振兴县域经济的重点课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