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2月22日电 从国企厂长到私企工人,从工会主席到家政嫂……今年以来,哈尔滨市许多下岗职工选择了与下岗前相差悬殊的新职业,开始从自身条件出发务实择业,非公有制企业成为再就业主要渠道。
就业趋势———
非公有制企业成再就业主要渠道
39岁的下岗职工汪风光,下岗前曾是哈制革厂车间主任,今年11月来到位于道外区城乡接合部的民企哈红光锅炉集团应聘。原哈第四砖厂党委书记高德辉,不计较再就业之后地位“降低”,在红光锅炉集团水暖队当上了一名水暖工。从厂长到工人、从工会主席到家政嫂……如今,在哈尔滨市,已有越来越多的下岗职工再就业时倾向务实,选择了与下岗前的地位相差悬殊的职业。
市中小企业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调查显示,哈尔滨市目前下岗职工的就业结构为:从事服务业的占79.8%,从事加工制造业占17%,务农及从事农产品深加工占3.2%。从业类别来看,受雇就业的占75%,自谋职业的占25%,其中受雇就业用工单位性质为非公有制单位的占80%,公有制的占20%。从受雇人员的就业形式上看,做临时工、劳务工、小时工、季节工的分别占40%、30%、20%、10%,而建立有固定期限、具有相对稳定劳动关系的合同工仅占20%。从受雇人员的职业身份上看,个体私营企业的雇员占60%;各类劳动就业组织的从业人员,即从事社区服务业和保洁、保绿、保安、保养等公益性劳动的占20%,家庭雇员如家政服务员等占5%,零散工占5%,政府机关和其他企事业单位的临时用工或外部工人占10%。种种迹象表明,在哈尔滨市,下岗再就业能获得相对稳定职业的只占一小部分,非公企业、服务行业势必成为下岗职工再就业主要渠道。
择业心理———
经历就业磨砺而更趋务实
将厚厚一摞奖状锁到抽屉里,今年1月,市劳模于波咬着牙重新闯入就业市场。经过近一年的等待和寻找,最终找到了家政嫂的工作。“昨天所有的荣誉已变成遥远的回忆,现在才深深体会到刘欢那首《重头再来》的意义。”于波意味深长地对记者说。
据有关部门调查显示,哈尔滨市一个下岗职工平均11个月左右能找到第一份工作,其中有59%的人再就业后又经历了一次以上的工作变动。有关部门近日曾向哈尔滨市部分下岗职工发放了一份调查表,在择业条件中,要求“谋求一份比较体面的工作”已降至末位,仅占10%。有70%以上的中年女性,从“便于做家务”和“身体能适应”角度出发,表示愿意选择灵活的就业方式。
在经历了下岗、失业、求职和实现再就业的艰辛历程后,下岗职工普遍转变了观念、增长了技能,并获得比下岗前更多的收益。年均安置300人再就业的报达家政服务中心总部经理邵双诚深有感触:报达家政1994年刚成立时,招工很难,当时许多下岗职工不愿从事家政业。但近两年,每年新报名加入报达家政的下岗职工都超过1万人。每天,报达家政每个网点室内外都有近百名下岗女工排队等活儿。她们所从事的小时工、季节工需求量大,且薪酬丰厚。
择业前景———
推行多种就业方式培育就业增长点
据哈尔滨市城乡劳动力总量预测和失业率控制指标要求,“十一五”期间哈尔滨市约新增就业岗位50万个。今年,市政府计划开发1万个公益性岗位,用于安置“4050”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和残疾人再就业。截至今年10月,全市已在新开发的公益性岗位安置了8000余名下岗失业人员。
哈尔滨市一些地区实施了“项目带动战略”推动再就业。据市中小企业局发展规规划处负责人介绍,在哈尔滨市一个产业园区,平均一年仅新入区企业就能创造2000个岗位。一些新的就业增长点正在培育之中。服务业是哈尔滨市目前大力发展的第三产业,尤其社区服务业正在开发一些为老年人服务的项目。在南岗区的一些社区,仅老年健康服务中心就有30多个,安排再就业人员近百人。据统计,目前,哈尔滨市297个街道(乡镇)、656个社区都已分别建立了劳动保障工作站。
对于下岗创业开办中小企业者,哈尔滨市一方面政策扶持,一方面给予贷款担保优惠。今年,哈尔滨市针对下岗职工的小额贷款额度已由两万元提高到3万元,“当老板”的喜悦如今已挂在许多下岗职工的眼角眉梢。越来越多的下岗职工对再就业已有了准确定位、对于自身发展有了长远打算,他们正在新的岗位上发挥着光和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