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2月24日电 李海东是哈尔滨市一名工薪族。前不久,为工作和生活的需要购买了一辆汽车。然而新鲜劲儿还没过,高额的养车费用却让他犯了愁。为了能节约一些费用,他就利用上下班的时间,接送小区内与自己同路的人。他说:“主要是从经济角度考虑,现在油价太高了……”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自己一个人开车上下班,每个月的油费至少也在700元左右,自从有了搭车的人平摊油费以后,现在每个月的油费最多也就花300多块钱。
据了解,在哈尔滨市,像李海东这样的人并不在少数。很多车友在单位或是自家小区内贴出海报,“招募”能和自己同路的人。甚至还在网络上建起了专业的搭车网。只要在网上输入家里和单位的住址,就能找到和自己同路的搭车人。
顺风车早在几年前就在我国一些大中城市出现。现在,杭州、上海、西安等地的顺风车业务都已经红红红火开展起来。拼车,无论是对私家车车主,还是对那些搭车的人来说,都是既节约成本、又方便出行的好办法,很多市民对拼车表示欢迎。然而,我国私家轿车有偿拼车的行为,也给认定和监管带来了难题,虽然省钱又环保,但这种行为并没有得到管理部门的支持。
“拼车”肇事,凸显监管漏洞
前不久,哈尔滨市发生了一起“拼车”肇事的交通事故。今年入冬的第一场雪下过后,在哈尔滨市南岗区的一家幼儿园附近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一辆几个家长“合拼”的微型面包车与其他车辆相撞,车上有一名儿童受伤。当时,家长把受伤的孩子送到医院,其他孩子打车直接去了幼儿园。等受伤孩子的家长回头找那个面包车司机时,那个司机已经不见了踪影,而且手机也打不通了。这位家长十分气愤,但也无奈。
有偿拼车的现象出现后,引起了法律界人士和监管部门的关注。很多人表示,虽然有偿拼车与现有运管规定相冲突,但符合“建立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对待这一新生事物,可以借助修改现有法律法规等手段,引导拼车行为向规范化方向发展。也有监管部门的人士认为,在市内利用私家车从事有偿拼车是一种无证经营行为,应该按照“黑车”来处理。
黑龙江省一位法律界人士认为,拼车行为的权利义务不明确,出现纠纷特别是发生事故造成乘车人的伤害,如何进行权利保障还有待考究。
“拼车隐藏着法律风险,拼车过程如果出现了车祸,该怎么处理?双方各负什么责任?如果遇上一个不良车主或者不良乘客,产生了人身伤害又该怎么处理?”如果将拼车作为黑车看待明令禁止,毕竟其与营运车辆有所区别,且不是以营运为目的。如果允许其存在,又确实冲击社会营运市场,会出现新的社会纠纷,同时给社会管理带来难题。“建议加强立法,虽然就目前的情况来说也是一个难题,但至少我们不应采取完全鼓励或完全禁止的态度,等对此认识清楚后再作规范吧!”他说。
合理引导市场运作
一位社会学家认为,在目前油价很高的情况下,拼车是一种合理利用资源的行为,国家应该鼓励和提倡。
他说:“现在很多人都开车上班,上班族一人开一辆车,座位的空置率很高,这是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拼车并不以营利为目的,车主收取一点油费的行为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表现。虽然因此造成与有关规定相冲突的局面,但管理部门不能以此为由加以禁止。”他表示,只要修改相关规定,并合理地引导和规范,拼车就能既节省能源,又避免扰乱社会秩序。“上下班时间邻里间拼车可以减少个人支出,也缓解了交通压力,节约了能源。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是乘客、车主、社会三方共赢的选择,应当在合理规范的前提下提倡这种做法。”
随后记者又采访了哈尔滨第一家以“拼车”为主营业务的公司———哈尔滨顺意汽车信息咨询有限公司。这里的杨先生告诉记者,“拼车”这一交通现象在几年前就已经出现,大规模地出现是在今年,尤其是今年入冬的时候。目前,多数“拼车”行为都是自发的、没有规范的行为。虽然这种私自“拼车”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在缓解交通压力的同时也利于环保,但也存在着很多风险。他们目前进行的“拼车”业务使用的车辆都是正规的运营车辆。具体操作方式是把愿意参与该经营项目的出租车进行筛选和登记,只接收那些经验丰富、记录良好的车和司机;同时,招募各地区的乘客,把相近路线的乘客编成组来乘坐出租车。这样经过科学编排以后,所有的乘客每天只花费正常出租车费的三成就可以安全快捷地到达目的地了。出租车司机也有了生意,比在大街上空驶要好得多。
杨先生还介绍,之所以他们组织的都是正规营运的出租车,就是因为这些车辆可以保证乘客在出现意外的时候权益会受到充分的保证。因为出租车都按规定参加了各类保险,险种齐全,出了问题可以及时补救。而普通的私家车则没有那些人身伤害等保险,一旦出现意外就会给乘客造成损失。所以他也劝诫广大乘客,想接受“拼车”服务时一定要选择正规的“拼车服务企业”,这样在出现人身伤害事故时会及时得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