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2月24日电 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和重要基础。现代农业离我们究竟有多远?往前看,我们的差距还很大,还需加大投入,加快发展;往后看,各地在科技兴农、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和加强抗灾能力建设方面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里刊登的一组报道,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我国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取得的新进展。
关键词:绿色
12月16日下午,带记者在满是新雪的稻田里转了一圈,身材和穿着都很单薄的侯志勇冻得直跺脚,但话还是不少:“我们庆安大米名声在外,北京的大学生都吃我们的米呢!”
老侯是黑龙江庆安县久胜镇久佳村农民。难怪老侯自夸,他的家乡庆安县境内三山环绕,七河发源,土壤有机质含量高达5%,发展绿色农业得天独厚。近年来,通过实施蓝天、碧水、沃土、绿化四大工程,该县削掉140个大烟囱,关停并转13家污染严重的企业,森林覆盖率增加到65%,生态环境好,绿色水稻种植面积逐年扩大。目前全县223万亩耕地中,绿色水稻种植面积达100万亩。别看老侯那3垧(1垧地合15亩)多地在这片辽阔的黑土地上不起眼,但一年的纯收入也有3万多元呢。
老侯也苦过。1985年初种地时只有不到3亩地,产量低,稻米卖不上价钱,日子紧巴巴的。2002年,老侯成为庆安大米加工企业双洁公司的签约农户,从那时起,他才真正懂得咋种水稻。
“以前说‘水稻水稻,全靠水泡’,后来才明白,该灌水灌水,该晒田就得晒田。”老侯说,现在他每年总要参加几次县里及公司举办的农技培训,对公司的水稻种植技术操作规程烂熟于胸。他说,农田是绿色食品生产的第一车间,搞标准化种植来不得半点马虎。
“公司给我们指定优良品种,用他们指定的绿色食品专用肥。”老侯以前只知道尿素,现在说起什么氮磷钾、叶肥、穗肥、富硒肥,一套套的,“县里把紧大门,什么剧毒、高残留农药,想买都买不着!”
近年来,庆安县在绿色食品生产上共推广应用新技术18项,水稻种植创造了“秋翻旱耙、重施农肥、优质品种、高台大棚、稀播壮秧、方田机插、测土深施、浅灌细管”的栽培模式,实现了精耕细作,绿色种植。经过培训加摸索,老侯成了种田的好把式,自家田地产出从一垧地不到7000斤提高到如今的12000斤。水稻收获季节,因为产品品质高,老侯和其他签约农户,总能将水稻以每公斤高于市场价4分钱的价格出手。
“今年‘两段式育秧’就7亩,明年要整它1垧地。”可别小瞧这“两段式育秧”,它是在传统大棚育秧之前先进行温室栽培,以延长水稻生产期,提高质量。前几年还是一项实验室里的技术,现在技术成熟,很多农户都在试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