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2月25日电 300余个“黑烟”举报热线,220多家“冒黑烟”单位受到查处。过去20天里,哈尔滨市环保局与新晚报共同开展的“保护蓝天拒绝黑烟”行动在市民的参与下,一个又一个污染源得到治理。另一组数据也显示,今冬环保执法人员摸查的市区1361家单位中,存在烟尘、扬尘违法行为的多达605家,高居摸查单位的4成以上。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市民举报的“黑烟囱”中,不少是环保部门屡次查处的“老大难”。人们不禁要问,执法部门拔除“黑烟囱”究竟难在哪?
“换脸”逃责罚判决成空文
市环保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有限的环保执法权限及执法程序和周期限制是造成执法难的症结之一。依照有关法规,环保部门对烟尘违法单位,只能先下达限期治理。对逾期不改的,才能下达行政处罚告知书及处罚决定书。由于多数被罚单位都不会痛快地认罚,执法部门往往要走提请法院强制执行这道关。从提交到执行,需要3个月的漫长周期。一番程序下来,罚得重的,有的索性偷偷更名易主或关门大吉,经营者变了,处罚判决也成了一纸空文。另外,对污染情节严重的单位,环保部门没有关停或取缔的权利,只能通过与相关部门的联合执法,或报请同级政府下达关停令。这同样也需要一定的周期。
把关不严格企业钻空子
除了自身执法难,相关部门把关不严,使一些新的污染源蒙混过关,也是烟尘难治的一大因素。据环保部门介绍,为了把污染企业挡在“门槛”外,哈尔滨市重新修订的“居住区环保条例”明确规定,洗浴、餐饮等存在污染隐患的单位,须先通过环保审批,才能取得工商执照。记者采访发现,不少有“合法”身份的洗浴单位未通过环保审批。这其中,申请临时执照逃避环保关是一些小浴池常用的脱壳术。行动中曝光的道里新发镇的鑫雨潭洗浴、香坊区的小雅浴池,都属此类。
拔掉黑烟囱除患当治本
据市环保局污控一处的彭处长介绍,锅炉使用单位违法原煤散烧是烟尘治理中的突出问题。有些供暖单位还抬出热费收缴难,收不抵支的理由,并提出要罚款就得停热。尽管面临诸多难题,但拔除黑烟囱的行动不会停滞。集中整治结束后,他们将充分发挥监察人员和环保协管员的作用,加强日常监管,跟踪检查、督办,确保治理措施落实到位。对集中整治中不能根本解决污染的,采暖期后将分期分批地进行治理,其中对在集中供热管网覆盖区域内的取暖锅炉,要逐步实现全部并网。对于污染严重且拒不整改的“老大难”,将通过开展联合执法的形式予以取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