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2月28日电 69岁的哈尔滨市民赵崑明通过自身打针的经历,研究发明了3个与打针有关的装置,全部拿到国家专利发明审批书。
赵崑明1960年从哈工大毕业后,多年从事科研工作。几年前,赵崑明因患脑血栓,每年都要住院点滴两次。时间久了,他深深体会到病人长时间点滴的痛苦。尤其是心脑血管重病患者,每次点滴要求每分钟不多于10滴,因一点就是5瓶药,他每日的静点时间平均在18个小时左右。在这段时间里,他躺在床上不能动弹,全靠老伴和亲属轮流守在身边照看,一刻也不能离人。经常是药刚点到一半,他和亲属都困得睡着了,回血和滚针现象时有发生。在住院期间,赵崑明发现,他的经历几乎在每个患者身上都深有感触。于是他用塑料、橡胶和报警器等工具,设计出“滚针防护罩”和“蜂鸣输液报警器”。“滚针防护器”的制作原理非常简单,就是结合了手表和手套的功能,戴上它,病人的手可以在点滴时自由活动,家长也不必担心孩子在点滴时乱动。
赵崑明在住院期间还发现,一些人低价收购注射器再高价卖到农村。为此,他用3个月时间发明了“一次性自毁注射器”。
责任编辑:张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