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2月14日电 题:黑龙江打造优势产业力戒“同构化”
主持人:张桂英
对话人:黑龙江省委党校社会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省应用经济学研究基地主任姜国忠
区别于传统农业,现代农业更注重优势产业的培育和产业体系的健全。我省在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的实施意见中,也以大段的篇幅明确提出打造六大优势产业,健全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
综观这六大优势产业———粮食生产、畜牧水产业、绿色食品开发、农产品加工、农村劳务产业,特色产业,不难看出,资源优势和产品优势突出的农产品生产与加工,构成了绝对的主流。那么,如何发挥资源和生态优势,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业优势产业体系,记者专访了省委党校社会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省应用经济学研究基地主任姜国忠。
“综观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我省农村工业化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机遇期。”姜国忠说,但由于市场形势的变化,如今发展农村优势产业,必须有新的思路、新的打法———
作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农业是我省最大的优势;依托这一优势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自然成为各地促农增收、发展县域经济的首要选择。姜国忠说,对我省来说,除一些沿边口岸地区和风景区,具有发展商贸服务和旅游业的优势外,大多数农业县市的振兴将依靠“农”字号经济。
尽管农产品也属资源型产业,但它与传统的煤、林、油产业不同,具有再生周期短的特点,所以不必担忧资源制约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而且,当前对粮食安全的高度重视、国家对农业生产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大以及人们食品消费观的日趋成熟,都为我省发展“农”字号经济,带来了有利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
姜国忠认为,我省农副产品加工业真正面临的挑战是“同构化”带来的种种弊端。经济学术语“同构化”,简单地说即是产业结构趋同。事实上,这在我省一些市县已经出现苗头,尤其是以水稻加工为代表的粮食加工业。在主产区,县县有龙头、乡乡有企业,甚至村村有加工点的现象并不鲜见,品牌众多,各自为战,相互压价,恶性竞争直接导致产业效益低下。“所以,发展农产品加工,关键在于选准项目。这就需要龙江人勇于挑战、敢于创新,一方面通过多层次开发,增强农产品加工的丰富性;另一方面,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迅速突破资金、市场、品牌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