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存发 摄
背景
三北工程的建设范围覆盖我国42.4%的国土面积,规划建设73年,是我国第一个跨区域、跨世纪、跨行业的大型林业建设工程。据统计,1978年~2005年,中央累计投资39.67亿元,农民群众投入50亿个工日,完成造林育林2507万公顷。根据有关清查、检测结果,工程区的森林覆盖率比工程实施前提高了5%,立木总蓄积量增加4亿多立方米,有9个省、区的荒漠化土地,6个省、区的沙土化开始发生逆转。黄河流经三门峡的泥沙比工程实施前减少了3亿吨。
保护建设社会经济效益双收
政府工作报告中重点提到要做好保护环境工作。对此,全国人大代表、齐齐哈尔原副市长王树清认为,重视三北工程建设,是保护环境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王树清代表介绍说,三北工程带来的经济社会效益是显著的,仅以拜泉县为例,去年粮食总产是造林前的5倍。生态效益更是显著,风速降低了58%,泥沙流失量减少78%,减少径流88%,土壤有机质提高0.51%,连续15年没有出现风蚀地。仅农田保护直接经济效益50亿元。
地位降低投资比例锐减
王树清代表说,这项被邓小平同志喻为“绿色长城”的三北工程,当前却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进入新世纪,国家实施一系列新的林业生态建设工程,将三北防护林工程整合为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下的一个子工程,三北工程的地位明显矮化了。三北4期工程前5年完成中央投资额,与1~3期工程相比,国家投资占全国林业投资建设生态国家投资比例由18%下降为2%。
———整个三北地区,四期工程与前5年完成的中央投资只占规划中央投资的10.2%,各地欠账造林现象普遍,致使一部分地方领导对三北工程是否会继续下去产生疑问,失去信心,一些地方开始出现思想认识淡化工作力度弱化的倾向。
———由于四期工程中央投资不到位,造林质量受到影响,加上没有抚育经费,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工程建设成效。如果抚育更新改造管理不及时,失掉了防护林阵地,将影响三北工程继续持续发展。
———一些关心生态建设的新闻媒体和个人,包括部分专家,由于不了解三北工程的内容和任务,不了解各工程之间的关系,简单地把三北工程建设的成效与北京的沙尘暴挂钩,片面强调封禁保护和种草的作用,夸大工程建设在种树选择方面的问题。得出“投资几百亿元,三北工程无效”的结论,影响对三北工程建设作用和效益的认识。
落实政策建立长效机制
王树清代表认为,三北工程建设不仅是防沙治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主要手段,也是建设资源解决型社会、环境友好型和现代农业的有效措施;不仅改善了各民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而且拓宽了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加快推进三北工程建设?王树清代表建议,按照国家批复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四期工程建设规划落实中央投资,根据我国生态建设的客观需要,充实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内容。
三北防护林始终坚持造封飞结合、乔灌草结合、带片网结合的技术路线,在林业生态建设方面有丰富的技术积累,应将干旱湖盆特别是干盐湖的治理及黑龙江西部干旱地区的治理,未成林抚育和成过熟林、残次林的更新改造纳入工程建设内容。
农田防护林纯属生态公益林,建议纳入国家生态补偿。这样做的好处是,有利于建设现代农业,有利于巩固三北防护林阵地,是农业持续增产,农民逐年增收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