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法治聚焦
搜 索
黑龙江反腐利剑高悬 廉政亮点频现
2007-04-19 14:38:24 来源:新华网  作者:张伟 刘静 卓桥 蒋国华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新华网黑龙江频道消息:黑龙江省九次党代会以来,全省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在创新中不断发展,各项工作亮点频现,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势头逐步得到遏制,党风政风进一步好转。

  警示教育警钟长鸣

  几年来,黑龙江省一直把开展警示教育活动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深化从源头上治腐,切实落实中央颁发《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的重要工作来抓。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利用各种形式开展警示教育,在建立健全惩防腐败体系方面取得了明显效果。广大党员干部通过接受教育,进一步增强党性观念、宗旨意识,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提高拒腐防变能力,牢记使命,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切实做到勤政为民、廉洁从政,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2004年12月17日,省委召开全省警示教育动员大会电视电话会议,就开展警示教育、切实搞好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进行部署。警示教育的重点是解决领导干部和公务人员送钱收钱、买官卖官、跑官要官、以权谋私等问题。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共召开动员大会和组织集中学习和交流研讨10万余场次,放映警示教育专题片2万余场次,受教育面达到了应受教育的90%以上。

  “活生生的教育胜过任何简单的说教”,黑龙江省分别在哈尔滨监狱、和哈市第三监狱建立职务犯罪警示教育基地,对党员干部开展警示教育。基地成立后接待了政府机关、金融单位、医疗单位、大专院校等120多个单位的参观者,受教育人数达到2.2万多人。

  “一个个腐败案例,一幕幕失败人生,既触目惊心,又令人痛心。”2005年10月,由黑龙江省纪委、省法院、省检察院、省监察厅、省文化厅、省监狱管理局联合举办的《黑龙江省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展》,在全省党员干部中再一次掀起警示教育活动的热潮。展览由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及胡锦涛同志有关反腐倡廉工作论述、近年来黑龙江省查处的典型腐败案例、黑龙江省在构建惩防体系方面总结的经验三部分组成。展览以图文并茂和多媒体大屏幕循环播放等形式,集中展示了近年来黑龙江省发生的马德、丁乃今、张心愿等20多起典型腐败案例。展览除在省城设中心展馆外,各市(地展)还都设立了分展馆,并在全省大部分县(市)进行巡展。按照展览的方案安排和省委的要求,各参观展览的单位回去后,都组织了党员干部结合本单位的思想实际和业务特点,就如何整章建制、堵塞漏洞、吸取教训、预防腐败等进行了深入座谈讨论、落实部署。在历时两个多月的展览中,全省参观人数达80余万,为广大党员干部上一堂震撼心灵的廉政教育课。


  《行风热线》搭平台群众与官员接触“零距离”

  《行风热线》节目把直播现场“搬”到农村了。今年4月14日,上千名绥化农民朋友面对面听取了21位厅局长关于春耕的现场答疑,真正与官员“零距离”接触了一把。

  2003年5月10日,省纠风办与省广播电台联合开办了大型直播节目《行风热线》。当年播出节目35期,38个政府职能部门走进直播间,受理群众反映问题1413件,办结1369件,办结率达96.9%。2005年,省委决定在全省开展“端正政风行风、优化发展环境”最佳最差单位评议活动,作为这项活动的载体,改进后的《行风热线》节目的形式和内容更加贴进群众、贴进社会、贴进实际,在评议活动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2006年5月13日,《行风热线》节目开播三周年的日子。当宁安听众关桂良第一个打进电话提到他们村的干部高价向外承包土地问题时,省农委主任立即答复:“我们将立即组织调查,如果存在违规问题,一定严肃处理。”就是这样的承诺,让听众信任。望奎听众苏军业反映,望奎民政局占地122亩开发墓地引起农民不满,一些农民正聚集在占地现场。省国土资源厅的一位副厅长当即责成有关人员到现场解决问题。几分钟后,节目主持人在直播中把省纠风办和省国土资源厅领导现场办公的结果及时播出。就是这样的做法,让村民满意。

  《行风热线》开办以来,得到中央领导、省委领导的高度重视和肯定,也受到了群众的广泛赞誉。省委、省政府连续两年把办好"行风热线"节目列为全省利民行动和33件实事之一。全省13个市地电台都开办了“行风热线”节目。

  4年来,已经有48家政府部门的有关负责人、4500余人次参加了《行风热线》节目,为群众解决问题近7000件。《行风热线》在政府部门和百姓之间搭建了一座“连心桥”,为普通百姓排忧解难构筑了一个“服务台”,也为部门加强政风行风建设树起了一道“监督哨”。群众称它为黑龙江的“焦点访谈”,咱们百姓的“贴心热线”。


  筑牢基层信访举报这道“防火墙”

  有人说,基层信访举报是反映百姓心声的一个“晴雨表”,是制止矛盾扩散的“防火墙”。只有筑牢基层信访举报这道“防火墙”,才能把握群众的脉搏,避免发生重大问题,维护社会安定。

  五常市纪委经过深入探索和实践,通过整合人力资源,创建联查中心的形式,创新机制,破解难题,进一步强化基层信访举报工作,取得了明显效果。

  多年来,五常市信访举报量一直居高不下,年均达500件左右,历史积压案件多、领导批示不落实多、群众重复上访越级上访多的“三多”问题突出,一度制约了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五常市纪委大胆创新,对症下药,从整合人力资源入手,在现有纪检监察体制、编制和人员不变的情况下,以市纪委为“龙头”,以市直、乡镇纪委为依托,建立了信访举报案件联查机制,成立了10个联查中心,明确职责任务,规范运行程序,保障配套制度,使基层信访举报工作有了彻底的变化。

  联查中心实行集中力量办案,把基层纪委难以查办或较为棘手的基层信访举报案件承担下来,提高了案件查实率。民乐朝鲜族乡红光村和横道村合并以后,多年来始终未能消除不稳定因素,数名群众多次到市纪委上访,反映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超标准向农民收取农网改造费、工作失职、村干部不摊义务工等问题。五常市纪委派联查中心进驻调查,一周内就查清了相关问题,并向群众反馈了调查结果、处理结果,群众非常满意,干群矛盾得到缓解。两年多来,共查处这类疑难案件12起。在查办信访举报案件的同时,联查中心注重整章建制,建立长效机制,赢得了群众的信任,真正架起了政府与群众之间的“绿色通道”。

  两年多来,联查中心已对基层的83件信访举报案件进行了调查,办结68件,立案27件,移交检察机关2件,处分违法违纪党员干部27名,收缴违纪资金42万元,挽回经济损失380多万元,基层纪委立案率由8%提高到40%,实现了属于纪检监察业务范围上省、进京的“零”信访。

  走出去请进来黑龙江省反腐倡廉研究实现国际化交流

  2004年10月至2005年7月,在“中国-欧盟小项目便捷基金”的帮助下,省纪委组织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大庆市纪检监察学会及十余位专家学者,开展了“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设廉洁高效政府”项目研究活动,迈出了黑龙江省反腐倡廉工作对外交流与合作的第一步。

  为提高交流合作水平,项目启动后,省纪检监察学会聘请了清华大学、人民大学、国家行政学院等高校知名学者和德国、法国专家,就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情况、国内外廉洁高效政府建设先进经验等进行了专题辅导。

  为了拓宽项目研究视野,创新项目研究思路,提高项目研究的前瞻性,学习借鉴国内外加强廉洁高效政府建设的先进经验和有益做法,先后组织中心课题组和五个子课题组的成员,对江苏、浙江、福建三省廉洁高效政府建设情况进行了学习调研,形成了《关于赴江苏、浙江、福建三省学习考察情况的报告》;对芬兰、瑞典、丹麦等北欧国家的廉洁高效政府建设情况进行了学习考察,形成了《关于芬兰、瑞典、丹麦政府廉政建设情况的考察报告》;对奥地利、德国、法国等北欧国家的公务员管理和监督情况进行了学习考察,形成了《关于奥地利、德国、法国公务员管理和监督情况的考察报告》。

  经过9个月的深入研究,课题组形成了由发展行政民主、加强行政监督、健全行政法制、强化行政责任、完善行政服务、提高行政效能等10个子课题构成、20余万字的《关于建设廉洁高效政府的研究报告》,并向省政府提交了《关于建设廉洁高效政府的对策建议》的咨询报告,提出了厉行政务公开、推进行政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建立统一的招投标服务中心、加强对中介机构的规范管理、加强对国有资产和资金的管理、努力降低行政成本、建立重点部门"会诊"制度和重点人员预警制度、强化行政管理系统内部的层级监督、建立行政效能投诉中心、建设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等10条具体对策和建议。


  “大宣教”合力推动反腐倡廉教育谱新篇

  胡锦涛总书记曾经指出:“思想道德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大力协调配合。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和宣传思想等部门要做好经常性的反腐倡廉教育工作,广播、电视、报刊和互联网等大众媒体要努力营造反腐倡廉的舆论氛围,理论政策研究部门要加强反腐倡廉理论的研究和宣传,党校、行政学院的教学培训要充实反腐倡廉教育的内容。总之,要采取综合措施,努力形成反腐倡廉教育的强大合力,推动反腐倡廉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几年来,全省反腐倡廉“大宣教”工作格局在理论和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各地各部门对“大宣教”重要性的认识明显提高。普遍把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工作纳入党委宣传思想工作的整体部署之中,各级党委、纪委主要领导亲自抓,带头讲“大宣教”,对落实“大宣教”作批示、提要求,带头参加反腐倡廉宣传教育活动。13个地市党政“一把手”参加宣教活动达200多人次。

  “大宣教”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全省普遍建立了“大宣教”联席会议和协调会议制度,进一步完善了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大宣教”成员单位已达23个。“大宣教”组织协调力度不断加大。省纪委协调各成员单位先后建立了反腐倡廉宣教基地、反腐倡廉宣教干部队伍、专业人才库、新闻报道队伍、文艺创作队伍、网络评论队伍、廉政教育宣讲队伍和廉政公益广告制作队伍等多支宣教骨干队伍。理论研讨不断深入。全省征集"大宣教"理论文章40多篇,并编辑出版了全省"大宣教"理论文集,并将其中的优秀论文推荐到中央纪委,参加全国宣教系统理论研讨会。

  由于“大宣教”各相关部门形成了协作互动网络,联合开展了各式各样的宣传教育活动,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从空间上看,反腐倡廉“大宣教”做到了“横到边”,拓展到各地区、各部门,延伸到学校、社区、企业、农村和家庭;“纵到底”,上到党员领导干部,下到普通群众。从时间上看,坚持常抓不懈,做到了长流水、不断线,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加强巡视工作做好领导干部定期“健康体检”

  有位官员曾把巡视工作比喻为对领导干部的定期“健康体检”,巡视组就是“保健组”。省委巡视机构组建两年来,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工作方针,发扬求真务实精神,勇于开拓创新,全面完成了省委部署的各项任务。

  两年来,巡视组共完成了五次大规模的巡视任务,先后监督检查了13个市地、14个省直部门、10所省属本科院校、67个县市区和105个乡镇,与干部群众谈话7584人次,召开各种座谈会288个,明查暗访127次,走访基层单位239个,受理信访举报1189件,接待群众来访1902人次,向省委、省政府提出解决涉及改革发展稳定方面问题的具体建议71条,向省纪委、省委组织部转交重大违法违纪线索28件,向被巡视地区(单位)反馈意见224条。

  巡视领导干部作风,要想取得实效,不能只听“官声”,要观民情、察民意。检查督促被巡视地方和单位,防止出现搞脱离实际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弄虚作假、虚报浮夸获取荣誉和利益等问题。

  通过加强对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情况的监督,推动了党风廉政建设的深入开展。两年来,巡视组共发现处以上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线索37件,先后与19名地厅级领导干部进行了廉政谈话。对个别领导干部利用职权多占住房、违规安排子女亲属、私设“小金库”、干预公正执法等问题,督促有关部门认真调查处理。通过加强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监督,促进了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两年来,巡视组共提出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建议43条,得到省委和有关部门的重视。通过加强对领导干部工作作风的监督,督促解决了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巡视组每到一地都公布举报电话、设立举报信箱,直接受理信访举报1028件,接待群众来访1902人次。

  切实加强制度建设,促进巡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制定了《关于巡视工作的暂行规定》等10余项制度和规定,使黑龙江省巡视工作初步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轨道。从黑龙江省开展巡视工作的实践看,巡视监督确实达到了将监督关口前移的目的,收到了明显效果。


  塑造“四型”干部让“三可”形象扎根百姓心中

  4月,曹文华这个名字唱响了龙江大地。在漠河县14年的先进事迹让她获得了"全国纪检监察系统先进工作者标兵"的称号,也树立了黑龙江省纪检监察战线工作者的光辉形象。

  如何加强纪检监察机关自身建设,切实提高干部队伍素质,一直是省纪委班子常思考、常研究的重要课题。针对干部队伍建设实际,省纪委提出了纪检监察干部要做学习型、开拓型、事业型、廉洁型"四型"干部的新思路,全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干部以塑造可亲、可信、可敬的“三可”新形象为主题,广泛开展各类活动,使纪检监察干部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促进了各项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

  建设高素质的纪检监察干部队伍是一个长期目标。塑造“四型”干部,要树立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的风气,要树立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风气,要树立求真务实、干事创业的风气,要树立严于律己、克己奉公的风气。近两年来,全省共举办各类培训班387期,培训干部6200人次,形成了经常化、制度化、终身学习的长效机制。比照先进典型找差距,凝聚了力量、激发了斗志,使干部全身心地想干事、干成事。通过建立激励机制和正确的用人导向,为干部干事创业提供制度保证。营造了良好的创新环境,调动了广大干部勇于创新的热情。完善了纪检监察干部监督制约制度,牢筑纪检监察干部拒腐防变的堤防。

  去年,省纪委机关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文明单位标兵”;各市(地)纪委机关有3个进入“市级文明单位”,有6个进入“市级文明单位标兵”,有4个进入“省级文明单位”;全省纪检监察系统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文明单位建设先进系统”。

  做党的忠诚卫士,当群众的贴心人。如今,全省近万名名纪检监察战线工作者正在以自己的努力,默默奉献,争做学习型、开拓型、事业型、廉洁型的“四型”干部,让可亲、可信、可敬的"三可"形象在百姓心中深深扎根。


  大庆:政务在百姓眼前运行

  如何加强监督和制约,保证行政权力规范运行,是政府廉政勤政建设的核心,也是监察机关的工作重点。从2006年起,大庆市以行政权力清理为切入点,以政务信息目录编制为突破口,以行政服务中心升级和网上审批为载体,积极推行电子政务和网上监察,充分利用信息网络等现代化手段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初步见到了实际效果。

  目前,该市全面完成了市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县区政府行政职权和公用事业单位服务项目清理工作,编制了政务公开目录,重新规范了行政职权流程,建设了以大庆市政务公开网为主体,以96760热线电话、数字电视、手机、新闻发布会、政府公报等载体为辅助手段的政务公开运行系统,以网上审批、网上监察为核心的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全面推进。

  自系统开通以来,仅大庆政务公开网点击次数就超过10万人次。如今在大庆,凡是与群众息息相关的事,凡是涉及百姓切身利益的事,只要是不属于国家秘密和依法受到保护的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群众都可以通过上述方式及时了解到详细信息。

  为了实现政府与市民的互动,大庆市在政务公开网上设计了政务公开目录、行政执法、阳光收费、政策法规、政务公开监督等24个一级栏目、55个二级栏目、598个三级栏目,对市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公用事业单位、县区政府的行政权力内容进行全面公开,群众登陆大庆市政务公开网即可查询相关信息。他们还开通了数字电视"阳光政务频段",搭建了手机无线上网和短信查询平台,群众在家中欣赏电视节目时或通过手机上网及发送短信,就可查询相关信息。

  推行网上审批,是建设电子政务,实现网络办公的重要内容,也是开展网上监察的前提。目前,大庆市纪检监察部门正在委托设计网上审批、网上监察所需的系统软件,确定了网上审批以规范化文本通过电脑进行流转,实行网上申请、网上办理,最终由电脑自动生成批准文件。通过网上声像系统进行监察,就可监督政府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


  职务消费货币化垦区治奢兴俭闯新路

  “办事坐小车,来客围一桌,出差住高档,电话聊半晌”。这套顺口溜说的是进行职务消费货币化改革前的红光农场。

  红光农场位于海伦市境内, 1996年,该农场内部预算支出总额为1848万元,预算赤字374万元。然而,在预算支出中,场队两级管理费支出就高达1055万元,占支出总额的57%,相当于预算收入的72%。职务消费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沉重包袱,而且成为滋生腐败和奢侈浪费的温床。

  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和居高不下的职务消费支出,1997年初,农场党委决心打破“福利式职务消费”模式,从制度上解决原有管理模式的弊端,实行职务消费货币化改革。具体办法是:对干部公务费用支出中的招待费、差旅费、交通费、电话费、办公费等五项弹性费用,以货币的形式量化到每个科室和每位工作人员的头上。

  经过10年多的实践,职务消费货币化改革在红光农场收到了明显成效,机关五项弹性费用累计节约788万元。2004年7月,省农垦总局党委在绥化分局召开了学习推广红光农场经验现场会,同时成立了领导干部职务消费货币化改革领导小组,下发了《关于在垦区推行领导干部职务消费货币化改革实施方案》,方案要求用三年时间完成职务消费货币化改革工作。

  职务消费货币化,从制度上消除了奢侈浪费的现象。2006年,绥化分局九个农(牧)场的职务消费支出1068万元,比试点前的1289万元下降了221万元。绥化分局党委书记沈瑞忠说,职务消费货币化改革让分局抱了个大金娃娃。

  职务消费货币化,将负担转化为财源,提高了资金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仅机关累计节约的管理费,就相当于每亩地增收62.3元,土地租金由1997年的每亩129元降至现在的每亩106元,有效地减轻了职工种地的负担。

  职务消费货币化,打掉了领导干部的特权,铺张浪费的陋习不见了,全局上下干部的形象好了,职工的心顺了,干群关系密切了,粮食产量和各项生产指标都创历史新高。


  消除公车腐败,促进作风改变齐齐哈尔车改见实效

  2006年3月12日上午,齐齐哈尔市将46台市级领导公务用车进行拍卖,当天拍卖成交35台,成交额达659.1万元,高出评估底价14万元,开创了黑龙江省市级领导取消公务用车先河。

  鹤城“车改”始于2004年4月,从实际运行效果看,是“既没有影响工作,节省了财政支出,更改变了领导干部工作作风,促进了党风廉政建设”。车改前,2003年全市公务用车实际支出交通费为9762.9万元,车改后,财政年需支出交通补贴仅4067.9万元,每年节省资金5695万元。

  干部工作效率提高了,国家财政也节省了。这是鹤城人对车改的一个共同感受。车改前,上级部门不论事情大小,动辄就把干部招来。现在,考虑到会议“成本”,尽量合并到一起开,一次解决多个问题。干部下基层也不再“蜻蜓点水”了,大家都加倍努力工作,力争在当地把问题解决完再走。当初,为了确定交通补贴标准及分类,方案先后改了几十次,还专门召开了民主测评会,让所有参加车改的单位,以无记名投票的办法,对各个单位进行分类,自己给自己“打分定档”。这样,按照前三年车辆费用支出情况和工作量大小,市直机关及直属事业单位被分成了三类。基层干部孙明说,以前单位养一台车,每年的费用少说也得六七万元。现在这些钱省下来,能给咱老百姓办多少实事啊。

  纪委全程监督车改。在车改过程中,齐齐哈尔市纪委下发了《关于严明公务用车改革纪律的通知》,要求各单位对车辆搞好登记造册,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在车改后,他们又颁布了《全市公务用车改革纪律若干暂行规定》,突出强调了七个方面的“十不准”。即凡参加车改的单位,今后一律不准购置车辆;领取交通补贴费的人员,不准利用职权调用所属单位、企业及其他单位车辆;领导干部及其他工作人员不准借故使用批准保留的特种车辆;不准利用职权在企业报销个人车辆费用;不准无偿或低价到基层单位或企业修车;不准借用基层单位或企业司机;不准为节省交通补贴费用而影响公务活动;不准用乘车凭证兑现金;不准无证驾驶,违反交通规则等等。市纪委、监察局还设立了举报电话,对违反规定者将给予相应的党政纪处分。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雷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