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一座东山两棵大树 大兴安岭浴火重生20年
2007-04-24 09:21:28 来源:东北网-生活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4月24日电题:一座东山两棵大树 大兴安岭浴火重生20年

  在漠河县城松苑内,数千株高耸入云的樟子松和落叶松欣欣向荣。离开漠河县城,进入林区的时候,松苑内的参天大树一直在脑海中萦绕不去,在林场附近的山上还有“火下留情”的佐证么?放下斧锯的林业工人是如何解决生计问题的?

  一座东山两棵大树

  大兴安岭盛产落叶松和樟子松,成材时间都需要百年以上,20年前的那场大火洗掠处,还有成片的大树吗?

  到了前哨,寻找大树的踏访从东山脚下开始,一年可以长粗两厘米的粗大杨树像哨兵一样立在小路一侧。

  山坡上是泛着绿色的樟子松,走近一看,高的不足3米,胸径也大多在20厘米以下。“这是20年前的那场大火之后陆续种植的。”正在山脚隔离带平整土地打算种菠菜的那桂芝告诉记者。1971年,她和丈夫从齐齐哈尔甘南县来到前哨林场,那时的东山全是樟子松和落叶松,最粗的需要两人合抱,最老的树年龄得有四五百年。记者穿过稀疏的樟子松林,在接近山顶的斜坡上,找到了那场大火中独存的两棵樟子松,高达20多米,粗的胸径超过30厘米,细的也有20多厘米。那桂芝告诉记者,这两棵樟子松还不能算大树,原来的大树树梢枝结较多的弃材都比这两棵树粗很多。

  长了20年还是小树

  如今的大兴安岭落叶松,难见成材树,公路两旁的落叶松长相很差,枝杈长得张牙舞爪,只有枯萎的松花还昭示着盛夏才有的美丽,和四季常绿的小兴安岭红松相比,落叶松就是黑李逵。

  下了东山,山脚下的一棵胳膊粗细的落叶松孤零零地立着。林场买断工龄的老李告诉记者:“这棵树是1984年春天栽下的,和我的孩子同龄,当时的树苗也有一米来高,20多年了,还是一棵小树。松树长得特别慢,那年着大火时,有人要砍这棵树,我拦着没让,如果被火烧了,就算它命短。可年复一年,它长得还不错,我是肯定看不到它长成参天大树了,但希望我的孙子辈能看到。”

  老林业人眼里的参天大树到底什么样?李师傅领着记者看了四棵躺在荒山坡上的布满结子的废材:这是粗40多厘米、长达8米的樟子松树梢,是因为树结太多无法被利用而丢弃的。老人说,这几棵大树至少有40米高,胸径至少有60厘米,树龄均超过200年。现在,这样的大树即使在深山老林中也很少见了,只有在不具备采伐条件的悬崖峭壁等险要处才能偶有发现。对于森林而言,过度采伐造成的破坏比大火更要凶猛。

  采伐少了岗位细了

  在前哨林场场部的尽头,一块3米高的人工石头底座上立着一辆拖拉机。石头上刻着这样的文字:J-50拖拉机是重要的林业生产机械,自1971年在前哨林场投入使用以来,极大地推进了林业生产和机械化进程,是林业的功臣。历史跨入二十一世纪,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西林吉林业局确立了加快生态建设的发展观,昔日的林业工人毅然放下手中的伐木工具,挥起了播绿植树的镐头。拖拉机立在这里,是在昭示人们别忘创业的艰辛,增强保护环境意识和珍爱森林。

  “1987年大火之后,尤其是天保工程实施后,天然更新、人工造林使森林面积不断恢复,但可采资源却在不断减少。今年我们的采伐任务是5.9万立方米,与以往比又少了不少。”荆国富场长这样说。

  据了解,前哨林场的施业区超过20.6万公顷。1987年以前有300多户在籍职工,现在只有286户。还有相当数量的林场工人户籍虽在,但人已外出打工或投亲去了。除了一线工人外,其他人基本都有事可干,管护、监督、巡视等等,退休人员和妇女也都上阵了。每个管护站都要24小时有人值守,前一阵儿一名管护员脱岗,马上就被调离,谁更负责谁就可以走上更重要的岗位。

  烧柴少了副业多了

  “从前几年开始,我们就把运材车、集材50拖拉机等卖给了职工,由他们自主经营。”据介绍,有一台运材车的家庭采伐期每月收入可达七八千元,有一台集材车的家庭每月收入可达三四千元,普通采伐工种每月收入则在两三千元。

  “以前家家院里都有烧柴,柴垛一排一排的,现在‘以煤代木’了,烧柴少了,搞副业的空间也更大了。”据介绍,在对森林进行养护时,清林工作中会清出大量的细小枝杈和形状、生长不良的小树,以前这些废物都被烧掉了,现在则会用其发展编织、手工艺品制作等副业。同时,林下采摘业也发展起来,蘑菇、猴头、灵芝、松塔、黄芪都成了林业工人增收甚至发财的好门路。去年夏天,前哨林场的牛老三靠采灵芝就挣了3万多元。

  天保工程实施7年了,家庭式的多种经营却还处在起步阶段。对此,林场领导和一些职工说,前些年一直都在营林,现在森林覆盖率已经基本恢复了,也就有了发展多种副业的可能。靠山吃山,无可厚非,但对待自然,我们在大量索取的同时,不能忘了给予,起码应该给足小树恢复成大森林的时间。记者手记:北极村飞来松张同于鸿斌

  树木的生长靠气候、靠土壤,可谓“一方水土养一方树木”。大兴安岭的当家树种是夏季吐绿的兴安落叶松,小兴安岭的乡土树种是四季皆绿的红松。有人曾不止一次地把伊春的红松移植到漠河,甚至是北极村,结果只能一命呜呼。

  人类做不到的,自然却完成了这一创举。在距离漠河向北约80公里的天然林深处,低洼的山坳里,长着一株美人样的满头翠绿的红松,人称飞来松。漠河北极村纬度高达北纬五十三度半,而红松生长的北界极限约为北纬四十九度,分布在东北的长白山到小兴安岭一带。可见,这棵飞来松的存在,真是匪夷所思,珍贵异常。

  兴安落叶松是我国主要用材树种,在针叶林资源中占绝对主导地位。而红松则是著名的珍贵经济树木,被誉为林中冠军。眼前的飞来松,树高入云,挺拔顺直,正是栋梁之材。

  踩着融化的雪水,脚下的松针地毯般柔软。如何解释这一植物超越生长极限的存活奇迹呢?当地人的说法五花八门。有的说,是小鸟吃了红松松籽儿,飞到北极村附近排出了粪便包住的种子,使得相对娇弱的红松在大兴安岭安了家。有的说,是伐木机械或者伐木工人从小兴安岭把红松松塔带到大兴安岭的。

  不论是怎么来的,记者唯一的心愿就是:大兴安岭的本地树别欺生,让更多、更好的树木来安家落户。山是树的家,生了根便守这山一生一世;而游客只是山的过客,打扰难免,走的时候要把宁静还给那片山林。

责任编辑:刘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