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4月26日电 破败不堪的大院、泥泞狭窄的街路、危房林立的棚户区……这也许是从前的道外区给人们留下的最深刻印象。从2000年开始,哈尔滨市加大对道外区的老城区改造力度,仅2006年,道外区就拆除危棚房区6处,拆除总面积4410平方米,还建绿地道路15000平方米,改造庭院总面积28700平方米,改造广场总面积55200平方米,绿化面积18900平方米。经过近10年的城区改造,道外区的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环境变好了、街路变宽了、居民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现在的道外区居民每天都在感受着城区的巨大变化。
街路变宽出行方便
提起道外区以前的街路,听到最多的就是居民对它的埋怨,由于是老城区,道外区街路破损严重,土路占很大比例,给沿街群众带来许多出行难题。且多数街路都存在地势低洼,无下排水、无路灯,道路年久失修等问题,一到雨天,雨水倒灌、道路积满淤泥更是常有的事,居民的出行环境十分恶劣,给城区百姓带来很多不便。
为彻底改变居民的出行环境,道外区把土路改造、背街背巷改造、人行道铺装、道路维修、街道绿化列为城区改造的重中之重。三年来,全区共改造土路46条223307平方米,改造背街背巷27条140837平方米,铺装人行道26条143675平方米,道路维修394条196660平方米,使数万城区百姓出行由此顺畅舒心。
庭院变美生活幸福
对于普通市民来说,庭院环境的好坏会直接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城区改造前的道外区居民庭院,根本没有绿色可言,“脏乱差”成了当时这里的代名词。随处可见的垃圾,残破不全的公共设施,空中肆意私拉的电线,都严重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如果遇到大风天,庭院里的居民更是连窗都不敢开。
如今,道外区加大了对居民庭院和休闲广场的改造力度,昔日脏乱的庭院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改造后的大院不仅绿树成荫,花草丛生,辟建的凉亭和体育设施也使居民们宛若置身于大花园之中。
仅2006年,道外区就建设精品庭院8个、景观庭院17个,改造面积42169平方米。在拆违还绿和庭院广场建设工作中,着力解决群众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并为小水晶32号和西开原二道街居民安装了暖气和煤气。而2007年,道外区还对该区100个旧有社区庭院进行成片改造,进一步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
如今的道外区居民不仅居住条件改善了,而且生活质量也有了很大提高。以前居民们不仅居住拥挤,而且也几乎没有什么健身休闲的场所。随着生活条件的逐步改善,居民们也渴望在自己的楼前屋后能有个休闲健身的地方。为了解决居民的这种需求,道外区把目光投向了休闲广场建设,并且结合老城区改造,加大休闲广场建设力度。
仅2006年一年,全区新增大型休闲广场7处,新增广场面积达11029平方米,使周边数万居民群众直接受益。
拆除危棚房居住条件改善
一直以来,棚户、蜗居、火灾,这些词汇都伴随着生活在棚户区内的居民。“下雨淌进屋,着火连成营”成了这些房屋的真实写照。年久失修的房屋,狭窄的防火通道,杂物的随意堆放都严重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威胁着他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据了解,道外区共有危棚户区33余片,危棚房面积226多万平方米,占全市危棚户区的一半以上。
近几年,为了使居民早日告别蜗居的生活,道外区加大了对区域内棚户区的改造力度,三年来,危棚房改造取得重大进展,共拆迁改造危棚房55余万平方米,涉及11835户居民。在危房改造区域新建住宅121万平方米,新建1万平方米以上配套齐全、环境优美的大型住宅小区4个,使居民居住环境得到了根本改善。
保护老城区建筑原貌恢复
哈尔滨百年历史最早的发迹根源在老道外,这里有哈尔滨市最古老的街道,有上百年古老的字号,曾经是哈尔滨市最为繁华热闹的地区,但是现在随着历史的变迁,曾经的辉煌已经落满尘埃,一些古老建筑甚至摇摇欲坠,然而近年来人们对老建筑的保护并不完善,不少具有老哈尔滨特色的古建筑早已消失殆尽,让人痛心。
据介绍,道外老城区改造计划将于年内实施,不仅百年老道外的众多老建筑将得到保护,而且昔日的旗幌、沿街奔跑的黄包车、经营百年的老字号、老街名等老城文化也将得到恢复。那些年久失修、破损严重的老居民楼及木楼梯、围栏都将得到整体维修,无法维修不得不拆除的也将按原样式复建。
随着道外老城区改造的逐步深入,这个百年老区将会以崭新的面貌成为适宜人居、适宜创业、适宜人的全面发展的新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