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政务·政策  >  政务
搜 索
薄喜如:将旅游业融入大格局
2007-04-27 11:47:00 来源:东北网  作者:李秀梅 高长利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省十次党代会代表、省旅游局局长薄喜如

  东北网4月27日电 题:抓住机遇勇于创新将旅游业融入全省经济发展大格局——访省十次党代会代表、省旅游局局长薄喜如

    李秀梅 东北网记者 高长利

  省委九届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充分发挥我省旅游资源优势,积极发展冰雪、避暑度假等特色旅游。这让省十次党代会代表、省旅游局局长薄喜如倍感振奋。

  薄喜如说,九次党代会以来尤其是近两年,我省旅游产业进入了迅猛发展期。2006年全省接待入境游客106.37万人次,外汇收入4.92亿美元,分别比5年前增长48.27%和65.56%;接待国内游客5193.86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311.72亿元,分别比5年前增长55.04%和73.92%。旅游总收入350.96亿元,比5年前增长72.12%。旅游收入相当于GDP的比例由五年前的5.23%上升为现在的5.65%。旅游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加速发展条件已基本具备。

  薄喜如表示,九次党代会以来全省旅游产业总体上呈现出加速发展的特点和趋势。目前,全省范围内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多元投入发展旅游产业的局面初步形成。全省13个地市和多数县区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主导产业或重要产业,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建立和强化了旅游管理机构,有的还设立了旅游发展金。建立了省、地、县三级旅游项目库,初步形成了动态管理和多渠道招商机制。非国有资本投入旅游宾馆建设超过150亿元,80%的漂流点和70%的滑雪场属民营开发投资。全省旅游基础设施开发初见成效,已形成环哈尔滨旅游中心区向全省辐射的5条骨干长线、50多条中短旅游线、旅游景区达300多个。根据我省旅游产业发展实际,省旅游局出台了《黑龙江省滑雪场质量等级标准》、《黑龙江省漂流旅游质量标准》等在全国首创的地方性标准,结合实际推出了旅游家庭旅馆等质量评定标准,深入开展了旅游市场治理和打假打非专项整顿工作,全省旅游业初步形成了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产业管理体系。

  “黑龙江——中国旅游酷省”旅游形象深入人心。薄喜如说,九次党代会以来,我省倾力打造“黑龙江——中国旅游酷省”旅游总体形象,以“春季活力世界、夏季清凉世界、秋季多彩世界、冬季冰雪世界”四个主题为支撑,全方位宣传和树立我省“中国滑雪旅游胜地”、“世界冰雪旅游名都”、“夏季避暑度假胜地”三大旅游目的地形象,我省旅游影响力和占有率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大庆、伊春、阿城、绥芬河、铁力、虎林等9个城市进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列。省社会科学院2006年在“旅游产业对黑龙江经济发展贡献研究报告”指出,黑龙江省旅游业在推进GDP增长、扩大需求收入等诸多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我省旅游业在需求收入弹性、就业容量、促进外汇收入、带动关联产业发展四个基准上都已基本符合支柱产业的标准。

  展望全省旅游业的未来发展,薄喜如充满信心。她表示,我省旅游产业将按照省委工作报告的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抓住“十一五”宝贵的战略机遇,勇于创新,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培育特色旅游支柱产业的战略决策,将旅游业积极融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格局,以科学发展、加快发展为主题,以优化结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线,以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培养旅游品牌为核心,以整合旅游行业、创新旅游体制和机制为着力点,大力提升旅游业的产业化程度,进一步增强旅游产业的综合竞争力,不断提高旅游产业的产出效益,充分发挥旅游产业的“龙头”作用,确保2010年旅游产业总收入占全省GDP的7%以上,为在2020年建成旅游强省奠定坚实的基础。

  薄喜如代表表示,“十一五”期间,全省力争建成10个生态旅游示范区,100个休闲旅游度假区(点),200个绿色饭店,建成50——100个旅游扶贫示范村、屯、点(区),并实现扶贫示范区内三分之一劳动力从事旅游业和人均收入翻一番,力争有项目进入世界遗产名录,全省旅游区生态环境达标率达100%。实施精品战略,重点开发建设具有国际性、地域性和市场竞争力的旅游精品,不断提高产业素质,把我省逐步建设成为中国最大、世界知名的冰雪旅游与避暑旅游度假胜地。

责任编辑:张昭

【专题】坚持科学发展观 构建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