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黑龙江频道5月12日电 7600元一公斤的海参、2000元一公斤的鱼子、三百元一盒的蛋白粉,还有价格不菲的人参含片、补脑液……
一年一度高考即将来临,不少考生的面前又摆上了“补品”。此刻,高昂的价格在那些即便每月只有几百元收入的父母眼里,也已无足轻重。更有一些父母,为了孩子辞去了工作。这些家长目的只有一个:让孩子考出好成绩。
考前“大补”真能帮助孩子提高成绩?专家对此持什么态度?大考在即,考生父母应该做些什么?
别的孩子都补我怕亏了孩子
今年“五一”长假,哈尔滨市民曲女士既没出去旅游,也没打理家务,而是忙着购买各种“补品”:海参、鱼子酱、蛋白粉、维生素复合片和钙片。一算账,消费达1700多元。
曲女士在一家事业单位工作,月工资不过千余元,值得她下此“血本”的到底是什么事呢?原来,曲女士的女儿将参加6月的高考,为了保证女儿营养,她不惜花钱,不能让孩子输在“吃”上。
谈起买“补品”的初衷,曲女士颇有几分懊悔地告诉记者:“陪女儿补课时听别的家长议论给孩子吃什么补品,我从来没想过给孩子买这些东西,听说别的孩子在吃,我恍然大悟,想想女儿每天累得抬不起头的样子,我又后悔又着急,马上行动起来。”
至于这些“补品”能起什么作用,曲女士并不十分清楚:“其实挺盲目的,可别的孩子在补,我们不买怕亏了女儿。如果这些补品能让女儿养足精神,多背几道题,提高成绩,再贵也值得。”
吃药一样把补品吞下去
采访中,记者遇到几位像曲女士那样比考生还紧张的家长,他们抱着“输不起”的心理,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在孩子身上,家庭生活方式因此发生很大变化。
据了解,相当一部分考生家长为了孩子安心备考,已经放弃了自己的“活动”,在家不看电视、不娱乐。还有一些父母采取了让人意想不到的极端“举措”。
自打儿子上了初三,在哈尔滨市一家企业做会计的许女士便辞去收入不错的工作,全心全意为儿子服务。她每天早起晚睡,为照顾好儿子的生活起居忙碌。她每晚陪着儿子补课,儿子在教室里上课,她就在外面等,有时一站就是四个小时。一段时间下来,原本体重50多公斤的许女士瘦了不少,熟悉她的朋友都说她老了许多。
今年3月,为了让即将参加高考的儿子不再背着大书包挤公共汽车“遭罪”,邢先生与妻子咬牙拿出多年积蓄买了一辆国产轿车。为了儿子,本来不会驾驶的妈妈考了驾照,并经常找理由向单位请假。
对于父母的良苦用心,孩子们的心理是复杂的,他们感受到的更多的是压力。
露露无奈地对记者说:“妈妈买回来的补品花了很多钱,吃了也没什么感觉,可我不想让她生气,就像吃药一样闭着眼睛把海参吞下去。”今年参加高考的小雪表示:“每天晚上看书的时候,爸妈一会儿就过来看看,围着我转前转后,真想把门锁上不让他们进来。教室里的黑板上每天倒计时,回到家又死气沉沉……”
专家不建议给孩子特殊补品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营养部主任闫雅更教授说,特殊时期里,孩子们学习紧张、压力大,容易出现体力消耗大、食欲差情况,很多家长为让孩子顺利度过这个时期,花大本钱让他们吃补品,其实他们并不清楚究竟该怎么补,补什么,补多少。
闫教授说,对考生来说,最重要的饮食原则是保证膳食平衡,尽量不改变平时的饮食习惯,更不提倡补充平时很少吃的补品。大幅度调整孩子的饮食结构,随意进补,容易造成孩子出现过敏、消化不良等反应,还会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
父母不要过分追求昂贵、稀有的补品,海参与普通鱼、虾的营养非常接近,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没必要勉强买给孩子吃。蛋白粉是高蛋白的营养补充品,只有缺乏蛋白质的患者,如患有低蛋白血症、消耗性疾病、贫血等病的人,或膳食中蛋白质摄入不足的人,才在医生诊断和指导下进食,过量摄入蛋白粉不仅对肌体无益,反而会增加肝、肾负担。鱼子属于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不能摄入过多。
对考生来说,理想的食谱应该是:每顿有粮食(粗细粮混合),每天至少要有一顿粥,一个鸡蛋,150克鱼、虾、肉,250克奶制品,600克各种新鲜蔬菜和200克水果。晚上睡前一小时加餐,可以喝一盒酸奶,吃一些谷物点心。
从营养学角度讲,考生只要保证科学、合理地吃好一日三餐以及睡前加餐,完全没必要额外进补。家长如果想为孩子调剂得好些,可在饮食的精致程度上多花些心思,如为孩子准备蔬菜时,可将多种新鲜蔬菜混合做成沙拉,激发孩子的食欲,保证膳食纤维、维生素的全面摄入。
哈尔滨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教授王丽敏强调,如果所有家庭生活以孩子考试为中心,大动干戈,对孩子是一种干扰,会形成心理压力。尤其那些成绩不理想、性格又内向的孩子,面对家长很高的期望值,会表现出极度焦虑。
考生家庭应按正常规律生活,保证孩子情绪平稳,以较好心态迎接考试。此时,家长应适当给孩子以关心,多说一些轻松、幽默的话题,以愉悦的心态感染孩子,不要造成紧张、恐慌的情绪。合理、适度地帮助孩子解决生活、学习、心理上的问题,一旦遇到难以解决的情况,一定学会向专家求助。
王丽敏教授提醒家长,对于孩子参加中、高考,无论什么样的结果,家长都应摆正心态,坦然接受。只要孩子健康、愉快地将以往学到的知识充分发挥出来,就是最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