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道里区兆麟街社区医院的医生为湖北籍民工的子女接种疫苗。郭俊峰 摄
东北网5月17日电 你知道吗,今年政府为每位城市居民在社区医院投入了8元钱的基本医疗费,可以在社区医院享受到基本疫苗接种、健康知识普及、常见病和慢性病随查等种种免费的基本医疗服务。
社区医院原本是政府提供给民众的一项福利,是为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采取的一项措施,但是为什么社区医院从2001年起存在了6年,依然门庭冷落?人们为什么会对这样一份福利视而不见?社区医院在运行的过程中究竟出了哪些问题?
路近、价廉、人气低迷
考虑到群众需求而设立的社区医院,一走近大众却产生了排斥反应,居民仍是舍近求远直奔大医院,专家评价说,小病进大医院如同到五星级饭店买粥喝
5月10日,记者来到了哈尔滨市的汉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诊室里,没有人穿白大褂,倒是有一位年轻的女士在给一个老大爷把脉,把完脉又给老大爷开了两盒药。记者见状就问:“有医生吗?”听记者这样问,这位女士马上穿上了白服,说:“我就是。”
记者称自己咳嗽多日,吃了几种药均未见效。这位女医生看了看记者的喉咙后,给出了这样的建议:“打3天点滴吧,左氧氟杀星和利巴韦林就行。两种药加起来33元,每次静点处置费加上点滴管一共是5元。”记者此前曾去大医院打听过,静点的处置费加上针头和点滴管,一般要7元。可见,这个价格确实比大医院便宜。
见记者没吭声,女医生又说:“我们这药绝对跟药店一个价格,不信你可以去问。如果你要打点滴,我现在就可以给你点上。”记者听了忙问:“你不是医生吗?”得到的回答是:“我们这儿就一个护士,她今天休息,我也可以负责静点。”听她这样讲,记者心里还真的有些不托底。于是,记者提出要看看这里点滴的环境,可是看完了之后,心里就更没底了。
这家社区医院显然是用民房改造而成的,大约两屋一厨的样子,一间屋子是诊室兼静点室,一间是专门的静点室,还有一间厨房,是药房兼处置室。处置室的无菌区里剪刀、镊子被随意地扔在台面上,而与之相邻的有菌区更是让人看了皱眉,水池里竟然挂着厚厚的一层污垢。
毕良佳是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旗下12家社区医院的负责人。记者问他,如果他的家人去社区医院就诊,他会不会放心。他很坦白地说:“绝对不会放心。现在的社区医院真的很乱,真正的医生没有几个。国家3年前就不允许社区医院有转包行为了,可是现在这种转包现象依然普遍存在,很多社区医院里都租出去做静点和按摩了,人员特别杂。”
中国人不需要社区医院吗?显然也不是。据国家统计局的信息显示:我国在城市有2200万低保市民,在农村有2600万绝对贫困人口,5000万低收入人口。这样的一个数字就决定了我们的医疗卫生机构必须拉开层次。
省卫生厅妇幼与社区卫生处姜相春说:“新加坡就是如此,一开始我们去考察时看的是一间有32个床位的病房,在新加坡那样一个热带国家里,这间病房竟然只有吊扇,没有空调。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这里病人的各种费用都是由政府来出的。我们又参观了八人间、四人间、两人间和单间。病房的档级不同,政府补贴的比例也不一样。我们这样的一个国家,更不能都把医院建成五星级的规模。如果人们一饿了,就都去五星级饭店,那五星级饭店自然会人满为患,而且大家会很快把口袋中的钱吃光。医疗机构也是如此,不能只有像五星级饭店那样的大医院,也得有像小饭馆那样可以保证人们基本需要的社区医院。而社区医院就可以保障贫困群体的基本医疗和初级卫生保健权益。”
哈医大附属肿瘤医院院长徐秀玉说,美国、英国在医疗上的服务方式,病人往往是需要做手术、接受大型的诊断治疗,才进大医院,小病痛或手术病情稳定之后,大都转入社区医疗站点。而在中国即使发烧胃痛人们也会跑去大医院就诊,以三甲医院的收费标准来治一甲医院就能治的病,这就如同到五星级饭店买粥喝,当然觉着贵。
缺钱、缺人、缺认可
拿不到政府拨款,群众又不认,社区医院的生命岌岌可危
这些年来社区医院在经营过程中陷入了两难境地。一方面,居民不认社区医院,另一方面社区医院自身又难以维持生计。
提起社区医院,毕良佳的第一句话就是:“12家社区医院去年让我们医院赔了120万。这些社区医院最早是哈尔滨铁路局的卫生所,后来被我们收编了。去年这些社区医院的收入是67万,支出是70万。收支勉强算是持平。但此外,12家社区医院53名工作人员的工资全部都是医大四院负担的,共计120万元。”
为了能将居民的目光吸引过来,毕良佳在药价上做了调整。大医院的药品在出售时有15%的加价率,而他们所经营的社区医院从今年开始就砍掉了这15%的加价率,并且还适当引进了一些低价位的药品。尽管如此,社区医院的药价依然比药店高。因为二者进货的渠道不一样,医院都是从国家招标目录中选药,而药店是直接从药商那里购药。
毕良佳认为,社区医院能不能办好,一个重要因素是否拥有高素质的医护人才。各地应加大力度,广泛开展全科医生和社区护士的岗位培训,弥补人才缺口。患者是跟着信任医生走的,如果他经常就诊的医生换了医院,他也会跟着换间医院就诊。如果老百姓一看,这社区医院里坐的都是不懂医的人,他自然不会来。
毕良佳的烦恼,经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也感同身受。但除此之外,他们还有另外一些麻烦。这家社区医院挂靠在商职医院中,一楼的小门脸只是预防保健区,是专门负责为婴幼儿接种疫苗的。社区医院的门诊则设在商职医院的门诊区,社区居民持就诊卡可以免挂号费,但这仅限于找社区医院的3位医生就诊。此外,居民若是在商职医院做心电、B超等检查还可以享受8折优惠。但唯一不太方便的就是社区医院与商职医院共用一个药局,因而药价与大医院是一样的。经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宋建华说,我们也想把药价降下来,仰仗医院我们才有不用交租的房子,在同一层楼中总不能设两个药局吧,这边卖8块,那边卖3块。如果政府不拿出点政策来,社区医院就只能成为大医院转型的“小门诊”。政府确实是在逐年加大对社区医院的投入,2005年是社区人均补贴1元钱,2006年是2元钱,2007年是8元钱。规定是有,但就是这钱一直没到位。2005年补贴1元钱时,我们只得到了0.5元,此后就再没有得到过拨款。
“没钱也就算了,还得不到老百姓的理解。”这是令宋建华苦恼的另一个原因。她说,给社区里的居民建立慢性病档案就别提有多费劲儿了。有一天,工作人员爬了6个7楼才建立了一份档案。现在大多数人对社区医院都不了解,我们的医生只有3个人,平均每个人要负责1万多居民的基本医疗工作,所以建立档案对我们说是一项相当浩大的工程。
看病、复查方便健康有了好管家
专家认为,社区医院步入正轨大概需要8至10年的时间
姜相春为记者描述了一下社区医院的理想蓝图。社区医院成为居民就近就医和进行健康咨询的最佳场所。医院里有每一个居民的健康档案,每一个人的身体状况都可以获得医生的长期动态监测。居民病情不明朗时,社区医生可以找专科医生进行电话会诊。
如果这一切要进行量化成为数字,那么就应达到:社区居民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比例占本地区门诊总数的80%以上;社区居民基本健康知识知晓率达到80%;计划免疫接种率、孕产妇系统管理率、7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分别达到95%以上;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控制率达到75%以上;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覆盖率达到90%以上;育龄人群计划生育基础知识教育覆盖率达到90%以上;已婚育龄妇女综合避孕率达到85%以上,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满意率达到80%以上。
当然,这不是件一蹴而就的事情。姜处长说,港澳的社区医院专家来介绍经验时说,为了实现社区医院首诊制,他们整整为此花费了8年时间。但是他们是在全民医保的状况下达到这一目标的,而我们国家并未实现全民医保,因而很难对老百姓的首诊去向进行规范,所以我们的社区医院步入正轨大概需要8至10年的时间。现在我们的做法就是先在全省地级以上城市筛选2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示范点,着力培养出一个像样的标杆,让其它的社区医院来学习。
出路是政府“包养”?还是引入市场机制?
一方说,让社区医院整体走回财政供养的道路,“大锅饭”的老问题可能又会出现。另一方说,若是引进营利项目,大处方、过度医疗的现象又将露出苗头
“现在社区医院是干起来了,许多人虽然有学历,但不是全科医生。所以我们现在得一边建机构,一边培训人。”姜相春说。
据记者了解,目前仍有62.7%的医生和68.6%的护士没有经过全科医学知识的培训。由于工资待遇、职称晋升等政策还没有普遍落实,缺乏吸引优秀人才进社区、扎根社区的有效激励机制。按规定,每万名居民应该拥有2至3名医生和同比例的护士,但这个标准在绝大多数的社区医院中根本达不到。
“前些年社区医院真的就成了主体医院‘甩包袱’的地方,主体医院中不想用的人就甩到社区医院。”在用人这个问题上,姜相春认为比较理想的做法是实行聘任制,定编定岗但不定人。“比如我是社区医院的院长,我就要对我所用的医护人员实行聘任制,社区医生不一定要有多么高超的技艺,但一定要有责任心,有良好的服务态度。这个聘任的范围可以是社区医院所挂靠的主体医院,也可以是全社会。此外‘大医院支援社区医院’之类的话也不能只写在文件里,要落到实处。每个大医院至少要管两到三个社区医院,每周大医院都要派出一名专家到社区出诊。”
但是在社区医院的经营问题上,社区医院的经营者产生了观点交锋。
毕良佳很想为社区医院引进一些营利项目,但国家又不允许。他认为,现在国家对社区医院的定性还不够明确,社区医院到底是该办成公益性的机构还是办成居民就近看病的医院。如果是前者,就应该完全由政府掏钱来办,但如果是后者就应该允许引入一些可以营利的项目。否则无论怎样制止社区医院的转包行为都将成为空谈。
经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负责人宋建华则认为,社区卫生服务是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体现,目前社区医院面临的尴尬局面,说明地方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方面还存在缺失。这种局面不能再继续下去了。各级政府应该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建立起稳定的筹资机制,加大投入力度,完善社区医院的功能,尽快解决其软硬件方面存在的软肋。
中国社科院经济所李志宁教授则认为,政府全额出资办医院,让社区医院整体走回财政供养的道路,此举未必行得通。因为缺乏激励机制,“大锅饭”的老问题可能又会出现,即使按照就诊率对医生个人进行激励也难以解决这一问题,因为社区医院的另一组天然矛盾是,它承担着社区的疾病控制和预防职能,预防搞得越好,就诊率可能就越低。现在政府只能包医院,而药厂已经是市场经济,政府不可能包了。医疗是由药品、诊疗和康复多个要素构成的,仅仅将其中的医疗环节回到计划经济,甚至难以取得完全计划经济时代的效果。
采访中还有人认为,实际上现在的社区医院面前就是两条路:投靠大型三甲医院;或是被彻底收编,成为收支两条线的济困医院。
由此看来,社区医院无论是吃救济金还是走市场都可能会引发新的问题:让社区医院整体走回财政供养的道路,很可能“大锅饭”的老问题可能又会出现。而若是让医院引进营利项目,就可能会如同现在的大医院一样,大处方、过度医疗的现象又将露出苗头。
姜相春表明了官方的态度:这些年来一直在为社区医院争政策、争钱,我们甚至通过努力将对社区医院的拨款列入了对地市领导班子的考核标准当中。社区医院的公共卫生服务是不能收费的,但是基本医疗该收费还是得收费,收最低价,物价部门对此也是有规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