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5月28日电 拖拉机从黑黑的泥土上耙过,稻田就像镜面一样闪闪发光,村民们嘻笑着涌进地里,一棵棵稻苗便在春风中扎下希望。21日,记者来到机声伴随着笑声的哈尔滨五常市杜家镇,采访了全省唯一集体经营农机20多年、拥有全省第一个水田农机作业合作社的永联村。
“我们俩借钱给村里买了第一台拖拉机。”村支书李军、村主任李忱,向记者提起了当年。
1983年,实行联产承包制。刚接任村干部的李军、李忱,接过了两份资产:一堆废铁,是台报废的“东方红54”(拖拉机);一笔欠款,是30万元外债。
“没有拖拉机村民种地心里没底儿。”李军和李忱一商量,借了1.8万元,买台“长春40”拖拉机。既然是服务村民种地,那就集体经营,机耕费能保证折旧更新就行。在当时集体农机纷纷出售给个人的情况下,永联村的做法显然背道而驰。
“长春40”忙时耕地、闲时跑运输,主副业兼顾竟给村里带来滚滚财源。到1990年,永联村机耕队“鸟枪换炮”,淘汰“长春40”,买了两台“莫特兹60”,农机马力增加了两倍。1994年,机耕队好运当头,镇里将两台“莫特兹80”划给永联村。
杜家镇半数土地由永联机耕队作业,作业费却是内外有别。别的村每亩收30元,自己村只收一半儿。永联村民令人羡慕。
2004年,永联村在轰鸣的机声里再次迎来好运,当省、市农机部门负责人突然发现“永联村集体经营农机是全省唯一仅存的果实”时,毅然拍板向永联村投资100万元农机具,组建了全省第一个水田农机作业合作社。
村机耕队折价50余万元,入股农机作业合作社,占总股份的30%。李军说:“村集体绝对控股农机合作社,就是要保证为村民服务的宗旨永不变。”
二十年,弹指一挥间。1.8万元,增值到50万元,永联村集体经营机耕队,为全体村民积攒一笔不菲的资产。两年来,集体股还在增值。去年,农机合作社赢利9万元,集体股分红3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