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六·一”儿童节走进留守儿童草色童年
2007-06-02 07:47:00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晨报  作者: 王妮娜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父母远离家乡,异地谋生;他们留守家里,形单影只。他们只能在电话中听到那睡梦中百转千回的声音,只能在春节里看到日日思念的身影。这是留守儿童生活真实写照。目前,我省有留守儿童20.8万,哈尔滨市有留守儿童4.5万。在“六·一”儿童节来临之际,记者走进了这个特殊的群体。

  留守儿童:小超

  监护形式:隔代监护

  

  愿意用橙子换父母

  记者:你想父母吗?

  小超:想。

  记者:父母每次回来都给你买什么好吃的?

  小超:橙子。

  记者:你最喜欢吃橙子吗?

  小超:是。

  记者:那在父母和橙子之间你最喜欢哪个?

  小超:父母。

  记者:如果让父母回到你身边,但你却再也吃不到你喜欢的橙子了,你愿意吗?

  小超:愿意。

  小超13岁,是哈尔滨市周家镇中心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在小超8岁时,父母就到哈市平房区帮人卖水果。小超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父母一般半个多月回来一次,但忙的时候,两个月也回不来一次。

  据统计数据显示,我省约60%的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监护;20%的留守儿童由不出外打工的父亲或母亲监护;10%的留守儿童由亲朋监护;还有10%的留守儿童是自我监护。

  作为留守儿童主要的监护形式,隔代监护在孩子的教育和沟通上已突显出一些问题。在老人的观念中,他们认为孩子“吃饱穿暖”就可以了,而认识不到应该多与孩子进行精神交流。还有一部分老人除照顾孩子外,还要种地、养殖牲畜、照料整个家,根本没有精力和孩子聊天,让孩子知善恶、明荣辱。

  

   世界上好像只有我

     留守儿童:小凯

  监护形式:隔代监护

    

  “我感觉世界上好像只有我一个人。我一个人吃饭,一个人上学,一个人做作业……我感觉很孤独。”哈市周家镇中心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小凯在和班主任王彩玲的谈话中这样说。王彩玲通过家访知道,小凯的父母在外打工已经4年了。小凯和姥姥、姥爷一起生活。姥姥家有很多地,农忙时,两位老人早晨4点多就要下地。当小凯5点多醒来时,家中只剩他一个人……放学后,小凯又一个人做作业,等着姥姥回来做饭。姥姥和姥爷一进屋,就忙里忙外的做饭、洗衣服、喂鸡,根本和小凯说不上几句话。

  2005年下半年,小凯的母亲因为暂时没找到工作回家呆了半年。那段时间,每逢考试,小凯的成绩都处于班级前十名。可小凯的母亲走后,小凯的学习成绩又忽高忽低的了。小凯的班主任王彩玲讲,小凯受父母外出打工的影响比较大。父母在家时,小凯的情绪好,学习成绩也大幅上升。但父母一离家,他的情绪就变得有些烦躁,学习成绩有时下降10多名。

  小凯说,他喜欢和父母在一起,感觉很踏实。父母不在身边时,他觉得父母好像不要他了。

  省政协2006年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目前我省年龄分布在7—18岁之间的农村留守儿童已占适龄就学儿童的40%左右,这个比例还将呈逐年上升趋势。儿童自律能力差,加之父母不在身边,缺乏亲情关爱和及时有效的教育规范,大部分留守儿童表现出学习成绩下降,道德滑坡、性格偏激等。另外,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儿童所占的比例已高达20%。许多留守孩子因为孤单寂寞而迷恋网络、生活散漫、聚众滋事,甚至打架偷窃,一些女孩因渴望关爱导致早恋,甚至易被强奸、早孕等。

   放学回家看孩子

留守儿童:小雪

  监护形式:隔代监护

  5月30日11时左右,周家镇中心小学校门前挤满了买午饭的学生。四年级的小雪穿过人群,步行回家吃饭。家里,奶奶正坐在院子里刷鞋。过两天要去黑河打工的姑姑,正在院子里哄抱着她刚满10个月的孩子。看见小雪回来了,姑姑把孩子交给小雪后赶忙出去买菜。几天来,让这家人惟一感到高兴的事情是,正在医院治病的爷爷就要出院回家了。

  据哈尔滨市周家镇中心小学教务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该校有1700多名学生,留守儿童大概占总人数的1/3左右。这些孩子都承担着不同程度生活上和心理上的负担。他们和临时监护人进行沟通的时间非常少,喜怒哀乐无人分享,久而久之,他们变得情绪不稳定,内向,不信任任何人,甚至有的孩子出现了一些过激行为。

  姨奶家吃饭姑奶家穿衣

  留守儿童:小龙

  监护形式:自我监护

  

  小龙7岁的时候,母亲去了南方打工;9岁的时候,父亲去了长春打工。今年4月,原本和他一起生活的爷爷、奶奶也到哈市打工。现在,小龙独自一人在家。吃饭到大姨奶家,要洗的衣服送到小姨家或大姑奶家,做作业到小舅家,学费和零花钱找小姑要,小龙几乎处在无人监护的情况下。因为经常不完成作业,小龙学习成绩差,是班上的“后进生”。

  记者采访了20多个留守儿童,他们的年龄均在7—15岁,这些孩子无一例外地想念自己的父母。当提到父母时,他们中80%的留守儿童都流下了眼泪。记者发现,80%的留守儿童普遍学习不好,性格要么内向、胆怯,要么脾气暴躁、多疑,和同学打架,成为令老师们头痛的“问题学生”。他们用心地记着父母归家的日期,用他们自己的方式盼望着父母早日归来。

  哈尔滨师范附属小学校长、全国优秀教师石谨娜说:“小学生处在童年期,父母对儿童行为习惯、性格形成的影响至关重要。如果在这一时期缺失父母的爱,儿童极易产生性格偏差。这些对孩子身体和心理的成长都极为不利。”

   感觉同学说自己坏话

   留守儿童:小石

  监护形式:隔代监护

  小石的父母在小石上小学二年级时去天津打工了。据了解,父母在家时,小石每天在妈妈的辅导下做作业,在爸爸的监督下练钢笔字。那时,小石的作业字迹工整,学习成绩也位列班级前10名。可父母走后,小石和奶奶、爷爷一起生活。现在,小石不但作业写得潦草,考试有时都考到40多名。另外,小石的性格也变得多疑、暴躁。

  一次,当班主任老师正准备上课时,小石举起手。老师示意后,小石站起来就气呼呼地说:“班长冤枉他,报复他。”原来,小石前几天和同学打篮球没带班长,班长今天放到班主任老师办公桌上的“早自习说话名单”里有小石的名字。小石认为班长是在故意冤枉他,报复他。老师怕耽误上课,说下课再解决,小石就是执拗地不坐下,还大声和老师喊了起来。经过询问其他同学,老师了解到小石在早自习上确实说话了,班长并没有冤枉他。后来,班主任老师与小石谈心时了解到,小石经常感觉有同学说自己坏话。

  当记者问小石是否想自己的爸爸妈妈时,小石见奶奶不在身边,小声地告诉记者,“我想我爸我妈!”眼泪也随之扑簌簌地落下。小石的奶奶告诉记者:“家里前几年做生意赔了钱,他(小石)父母才不得不出去打工。小石听话,从不当着我面说想爸妈,也不当着我面哭。可他爸妈一回来,他就黏着他爸妈。”小石有存钱的习惯,奶奶给他的每一块钱,他都放在储蓄罐里。小石说:“家里的债早点儿还完,父母就可以早点儿回家。”

  图①:放下书包后,小雪还要帮奶奶做家务。

  图②:左一为本文中的小石。

 

  

  留守儿童留言板:

  我常常想起一家人坐在一起的情景:爸爸给爷爷、奶奶捶背,我依偎在妈妈的怀里,讲述我在学校里的所见所闻。那时真是幸福。

  妈妈,今天放学时,突然下起了大雨,很多家长拿着雨伞来接孩子,看到别的同学和妈妈有说有笑,我就特别想你。

  妈妈,我现在学会了做饭、刷锅、收拾屋子,还能照顾年迈的爷爷、奶奶。等你们回来,儿子要为你们准备一桌子香喷喷的饭菜……

责任编辑:李越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