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6月4日电 3日,哈尔滨市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走上街头,开展集中救助活动。在对70余名行乞者进行救助的过程中,仅有2人接受了救助。对此,救助人员表示,不愿意接受救助的都是一些“职业乞丐”,每天的“收入”最多可达四五百元,他们认为这样的日子比在救助站里生活有吸引力。
9时许,哈尔滨市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来到南岗区东大直街文化广场,发现广场上有很多乞讨者或尾随在一些游客身后,或躺在拥挤的路中间挡住人们的去路行乞。
在广场上的一个摊床旁,一名身穿紫红色上衣的妇女坐在地上,怀里抱着一名1岁左右的孩子,一边伸着手向路人讨钱,一边用满是油污的衣袖做擦拭眼泪的姿势。她怀里抱的孩子脸上脏兮兮的,双眼茫然地向四周张望。从此经过的游客有的好心地将5角、1元的硬币塞到妇女手中,有的则无奈地避让开。
记者上前询问时,这名妇女称,一个月前她带着孩子从安徽省到哈市找工作,身上的钱都花光了也没找到工作,没有办法只好在这里乞讨。当记者说可以联系救助站时,妇女便低头不语。记者再次询问时,该妇女转身离去。
在距离这名妇女仅3米远的地方有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跪在地上向路人磕头,他的身前摆着一个鞋盒的盒盖,盒盖里满是纸币、硬币。磕头的同时,他的嘴里还不断地念叨着“好心人,行行好”。
令记者意外的是,见救助站工作人员到来,广场上的乞讨者都迅速夹带着乞讨的“工具”逃离现场。等工作人员走后,这些人又纷纷回归原位,继续行乞。
哈尔滨市救助管理站业务科科长张岩峰告诉记者,平时在救助过程中常会见到这样固定的乞讨者,也称为“职业乞丐”,以安徽、河南和山东人居多。这些流浪乞讨人员聚集在哈市各繁华街路,向行人乞讨。这些乞丐平时一天可以要到一二百元,赶上节日每日最多可收入四五百元,所以多数乞讨者根本不愿到救助站接受救助。即使入住到救助站,一两天内就会有同伙以各种借口来接他们出去。根据2003年出台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本着“自愿求助,无偿救助”的原则,站里的工作人员只能“放行”。有的职业乞讨人员已经被送到救助站好几次了,救助站经常和他们打“拉锯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