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污染物已使松花江不堪重负 治污急唤市场化良性机制
2007-06-05 09:30:29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刘柏森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6月5日电 松花江,哺育了两岸千百万人口的母亲河,因为承载了太多的污染物,如今已不堪重负。这条伤痕累累的河流,需要我们的善待和付出实实在在的行动。116个项目落地让我们看到了重现青山绿水的希望。

  5月29日,在哈药集团制药总厂,几名工人正在一个被排空了的污水处理池底忙碌着。不远处,一块空地被围起来,这里即将建造中水回收利用工程。

  该项目是去年开始实施的国家《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06—2010年)》所载我省116个污染治理项目中的一个。这些污水治理项目的落地,将为已负载过重的母亲河松花江减去沉重的负担。

  116个项目落地

  为了减轻松花江的压力,去年3月,国务院通过了《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06-2010年)》。

  这个规划明确提出了水质目标:到2010年,松花江、第二松花江、嫩江、牡丹江干流水质基本达到III类;松花江入黑龙江水质达到III类;哈尔滨、长春、吉林、齐齐哈尔等4市的城市水域基本消灭劣V类水体,大庆、佳木斯、牡丹江等3市的城市水域基本消除黑臭;流域监测断面重金属等有毒污染物水质指标达到II类。

  在防治规划确定的222个规划项目中,我省获得项目116个,投资额达77.48亿元,占国家在两省一区规划总投资的58%。其中,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项目40项,处理规模180.5万吨/日,投资54.53亿元;工业污染治理项目65项,投资17.94亿元;重点区域污染防治项目11项,投资5.01亿元。

  淮河治污之鉴

  众多治污项目能否如期建成?建成后它们能否正常运转?是否能避免走淮河“污了治,治了污,污了再治”的老路?

  1994年,淮河发生了3起特大污染事故,其中以7月15日至20日的淮河干流鲁台子段至蚌埠闸段发生的污染事故最为严重,群众反应强烈。此次污染在一段时间内给淮南、蚌埠、淮阴、连云港市区、盐城等地数十万居民生活用水带来严重影响,给工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

  这次污染事件震动了党中央国务院。“一定要让淮河水在本世纪末(2000年)变清!”随后,一大批治污项目被安排建设到淮河流域各市县,国家、地方和企业先后投入多达几百亿。

  然而,2004年7月下旬,“淮河再一次突然爆发有史以来最大的污染团,从上游奔腾而下,横扫千里淮河,充斥河面的黑色污染水团全长百余公里,总量超过5亿吨,一路浩浩荡荡杀奔洪泽湖,满河黑暗,伏尸(鱼虾蟹)千里。”事后,国家环保总局新闻发言人发表讲话承认:河流的自然水文性质被彻底改变,淮河已基本丧失自净能力。

  十年治淮一场梦!梦醒后,人们都在问:原因何在?路在何方?

  而松花江会不会重走淮河老路呢?

  失衡的利益天平

  今年3月下旬,国家环保总局派出暗查组,对哈尔滨、齐齐哈尔、大庆、佳木斯、牡丹江、双鸭山、鹤岗等7市20个区(县)的49个排污单位、5个城市污水处理厂、2个开发区进行了检查、监测和拍照取证。

  暗查组人员发现,个别市县政府竟然给一些违法排污企业挂上了“创造优良经济发展环境挂牌服务企业”、“重点保护企业”和“重点服务企业”等牌匾。这些护身符助长了这些违法排污企业的嚣张气焰,有一家企业的保安人员竟然以厂规为由不允许暗查组人员入厂检查。

  在唯GDP增长模式的主导下,个别地市政府患上了“经济发展饥渴征”。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政府官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一个地方的GDP增长、就业、税收增加均是衡量一个地方官员政绩的标准。而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均需要有工业项目的拉动,而这些工业项目常常是污染大户。为了实现地方经济的增长、就业和税收的增加,为了短期效益,也只好临时牺牲一下环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也便只好停留在文件中和口头上。

  生活污水治理资金缺口大

  与工业废水治理相比,我省城镇生活废水的治理则更加困难。

  2006年,全省废水排放量11.57亿吨,其中生活废水7.09亿吨,占61.28%。省环保局有关人士认为,要想使松花江水变清,城镇生活废水的治理则是重中之重。

  有关部门的统计数据表明,目前全省只6个市县建成7座城市污水处理厂,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为19.2%。全省还有25个城市无污水处理厂,已建成的污水处理厂运行负荷率很低或尚未运行,普遍存在二次污染隐患,而且再生利用水平不高。据有关人士测算,要想达到《规划》规定的目标,我省污水日处理能力要增加300万吨以上,需要投资100亿元左右。虽然《规划》中所列的项目多数是城镇生活废水治理项目,国家也将主要资金投入这方面,但是我省仍存在巨大的资金缺口。

  市场化运行机制迫在眉睫

  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水污染治理专家5月19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最重要的是形成一套市场化的污水治理良性运行机制。

  他说,大多数城市政府把污水处理还定位于公益性事业。借贷、建设、管理、收费,同时承担对污水处理厂监督的义务,政府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很难进行监管。而国外污水治理的模式是,企业投资建设并运行,政府保证企业能收费,保证其有适当的利润,并着重市场监管和建设运行的全过程监督,对违规违约者严格惩处,直至取消运营资格。

  据了解,我省城镇废水治理的市场化步伐正在加快。2006年4月,省政府与清华同方股份有限公司、加拿大北美环境有限公司签订了《黑龙江省水务投资战略合作协议书》。根据协议,清华同方和北美环境将出资50亿元,以国内外广泛应用的BOT(建设-运营-移交)、TOT(移交-运营-移交)和代建制等投资模式建设省内近30个城镇废水治理项目。

  与之相配套,我省还进一步理顺了污水处理费价格机制,已批准30个市、县(区)的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其中12个地级城市已全部批准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延寿等市县的污水处理费标准已进行了二次调整。哈尔滨市正在进行第三次调整的准备工作。

  新闻背景

  母亲河已不堪重负

  5月25日,松花江进入了为期近两个月的禁渔期。在这段鱼类产卵、繁殖的黄金季节,一切捕捞作业被严格禁止,有关部门还向江中投入大量鱼苗。

  据了解,这项禁渔措施已实施多年。然而,它并没有改变松花江鱼种和鱼量逐年减少的趋势。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松花江水质污染。数据表明,我省境内松花江流域内污染物排放量占全省工业污染物总量的74%。

  前不久公布的2006年黑龙江省环境状况公报表明,目前,我省河流和湖库仍普遍受到污染,城市下游江段污染严重,枯水期松花江干流严重乏氧,枯、平、丰水期水质大部分属于Ⅳ类和Ⅴ类。这给以松花江为水源的居民带来了安全隐患,更直接地造成了江中鱼类的种类和总量大幅减少。

  数据表明,近几年,我省主要污染物已显现消减趋势,但总量仍十分巨大。公报表明,2006年,全省废水排放量11.57亿吨。由于我省城市和工业多布局于松花江及其支流沿岸,废水绝大多数被排放到松花江。

  根据松花江流域内黑龙江、吉林和内蒙古三省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2010年松花江流域GDP将比2005年增加80%以上,若不能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严格控制新增污染项目,全流域废水排放量将增加约35%,化学耗氧量(COD)排放量将增加约25%。松花江将承受着更为巨大的压力。

  相关链接

  世界环境日

  6月5日是“世界环境保护日”。联合国环境署确定的2007年世界环境日主题为“冰川消融,后果堪忧”。为呼应这一主题,结合我国环境保护的中心任务和重点工作,展示中国政府和人民减少污染物排放、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决心和行动,国家环保总局将今年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确定为“污染减排与环境友好型社会”。

责任编辑:强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