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东北网6月5日电 还有2天,全国高考将拉开帷幕。2007年的高考不同寻常,因为今年是中国恢复高考30周年。
从1977年至2007年的30年间,高考承载了无数中国人的梦想,改变了数以千万计中国人的命运。时至今日,高考对于中国人生活的影响仍然与日俱增,高考已成为一件决定着千万学子的命运、牵动着无数家庭心思的大事。
弹指一挥间,30年匆匆过去。在恢复高考30周年之际,本报记者深入社会的各行各业去寻访那些见证了这一段特殊历史的人们,记录下当年的高考故事,与后来者重温历史,感受岁月。
您经历的高考留下了怎样的难忘记忆?高考又给您的人生带来了怎样的改变?欢迎来电话倾诉您的高考故事,热线电话0451—82294133,或直接寄来您的回忆文章,地址:哈尔滨市南岗区长江路101号黑龙江晨报社编辑部“高考故事”栏目。
1977年春天,19岁的王树国正在天津大港油田一钻井队工作。
1978年春天,20岁的王树国站在了离家千里之外的哈尔滨工业大学门前。
“从15岁起,我就盼望着上大学,如今,自己真的已经到了这个将要改变命运的地方。但是未来究竟会怎样,在哪里,那时候并不清楚,年少的自己只知道要珍惜,要努力,要拼搏!”
“刚得知恢复高考的消息时真是又兴奋又着急。”时隔30年,当王树国坐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办公室里,回忆起那段往事时,仍无法掩饰激动的情绪。让许多人意想不到的是,当年高考时,王树国最怵的竟然是数理化。
高考
能上大学就行
1963年,5岁的王树国上学了,小小年纪还不知道考大学这回事。1973年,15岁的王树国完成了10年一贯制的学业,清楚地知道自己一定要上大学时,命运却和他开了个玩笑。由于没有下乡插队经历,他被大学拒之门外。
王树国背起行囊,来到离家不远的河北一国营农场,开始了插队的生活。
“农场里的活儿几乎干遍了,干得最多的就是起猪圈里的猪粪。”回忆起当年的艰苦生活,王树国认为那是一种难得的财富。“四股大钢叉一叉下去就是好几十斤重的猪粪,没干几天就满手起血泡,旧的血泡下去,新的血泡又长出来,当地人把这叫‘重泡’。”他的血泡感染了,手肿得像馒头,赤脚医生用针一扎,里面流出的竟然是黑色的血。要强的王树国咬牙忍痛继续参加劳动。“干同样的活儿,别人都不起血泡,你为什么起血泡?这就说明你太娇气,太没出息了!”王树国在心里数落着自己。
两年的插队生活很快结束了,王树国到天津大港油田当起了修井工。“采油机发生故障,我们必须迅速到位检修油井。”后来,王树国干过钻井工、采油工。“晴天一顶星星亮,荒原一片篝火红,石油工人心向党,满怀深情望北京……”无论在哪个岗位上,他都倾注了满腔的热情。他一直没有忘记自己的“大学梦”,一有时间就看书,“马克思的《资本论》就是在那个时候读完的。”
1977年传来恢复高考的消息时,王树国心里对考试并无把握:“语文、政治我一点都不担心,但数理化确实把我难住了。”巧的是,油田上一北京知青有一整套高考复习资料,而他本人放弃了高考。于是,王树国得到了这套宝贵的复习资料。
如获至宝的王树国像充足了马力的小马达,铆足了劲儿向考大学的梦想冲刺,每天都学到很晚。倚仗天生的聪慧和坚持不懈的拼搏,王树国成功了。他以天津大港区前5名的优异成绩考上了大学。他最为得意的语文也考出了非常高的分数,尤其是《宏伟的目标鼓舞着我》的作文题目,使他有感而发,把自己当油田工人的经历写成了一篇小小说,一气呵成。
当时,为了离家近,王树国报考的是天津大学和南开大学。当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招生人员通知他去面试,并问他是否愿意去哈工大时,王树国丝毫没有犹豫:“去!”“别说是哈工大这么有名的大学了,就是让我去一个二流大学,我也去,只要能上大学就行。”
大学
每天玩命学习
大学生活就这样开始了,王树国们这些77级学生与整个中国社会共同感受着思想解冻、理想重建的冲击。
王树国进入了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系。由于是第一年恢复高考,这些大一新生有“老三届”,有应届毕业生,也有像王树国这样从农村、从工厂走出来的有志青年。
学校决定进行一次“摸底”考试,王树国就在这次考试中“露馅”了。“英语的26个字母都背不全,会说的一句英语就是‘毛主席万岁’,平面几何还没弄明白呢,立体几何更是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这次考试给他的打击很大,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加倍努力赶上去。
“77级的大学生跟现在的孩子不一样,他们学习不用老师管,一个个都跟玩命似的,恨不得把所有的知识都塞进脑子里。”每天凌晨5点,王树国就起床了,背着装了满满一军用书包的课本到教室学习。不肯浪费一分一秒的时间,他在去教室的路上还不停地背自己抄在卡片上的英语单词。
就这样,在4年的大学生活里,王树国始终以顽强的毅力勤奋刻苦地学习,成绩逐渐提升。1982年,他以哈工大“优秀毕业生”的称号毕业,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毕业后留在哈工大机械系工作。
“毫不夸张地说,77级大学生是最有激情的一代。”王树国认为,这一代大学生对国家、社会、民生、时事充满了热情,对自己大学生身份无比自豪,提到报效祖国,个个群情激昂。
“拼命三郎”
和“另类”校长
1989年,在法国巴黎国立高等工艺学院(人称“居里夫妇大学”)深造了两年后,王树国放弃了国外的优厚待遇,义无返顾地按期回国。“那时候想回来的心情特别迫切,恨不得马上飞回国内,把自己在国外学到的东西、获得的新信息,把自己的智慧和才干,献给可爱的祖国。”
王树国常给自己的同事打气:“咱国家落后,怎么办?要追、要赶,要靠大家一起干!”勤奋实干加上智慧灵感使王树国在哈工大青年教师中脱颖而出,成为新一代“八百壮士”的排头兵、顶梁柱。
在担任机器人研究所副所长后,王树国更加忙碌了:既要开拓机器人技术的前沿领域,又要负责所里的日常事务。用“拼命三郎”这个词来形容他并不为过。他曾经三天之内走了辽宁、山东、北京三个地方,谈了两个科研项目,开了一个会,还到国家科委和国家“863”专家组参加讨论汇报工作,一下飞机就参加学校的“十五大精神研讨班”并作主题发言。有一次,爱人和孩子不在家,因连续工作极度劳累的他在起床上厕所时竟晕倒在门前,下颌磕出一寸长的口子,流了不少血。第二天天亮醒来,他才发现自己躺在冰凉的地上。他简单包扎一下,又若无其事地继续他的工作。
同事说:“我们都特别愿意与王树国交谈,他经常有新点子、新思想,从他那里能学到很多东西。作为师兄,他绝对是我们的榜样。”
在很多人眼中,王树国是个“另类”校长,他总是不断冒出一些新鲜的想法和创意,而且乐于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他甚至曾经向教育部建议每年举行两次高考,以缓解“一考定终身”给考生和家长带来的巨大压力。
身为国家知名大学的校长,还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王树国常被问及这样一个问题:“如何看待过去的大学生和现在的大学生。”王树国并不喜欢这样的问题,在他看来,他们那一代大学生与“80后”大学生无法进行比较,“社会大背景不同,各自的经历也不一样。”特殊的年代给了77级、78级大学生历史性的磨难与后来者再难享受的厚遇,他们中的许多人从田间地头走来,成为中国今天的脊梁;而今天人头攒动的人才集市上,更多的毕业生正在为2000元的底薪激烈竞争。
他说,“这说明我们的高考制度是有缺陷的,是存在不公平的。但在短时间无法改变这种不公平的情况下,我们要做的就是发展优质大学资源,让好的大学遍地开花,而不是让千百万孩子都围攻有限的重点大学。只有优质大学资源极大丰富的时候,高考才不会成为惟一的‘指挥棒’,教育的不公平才会逐渐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