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6月5日电 《黑龙江日报》5月31日刊发《冰城立交桥:美了桥身,乱了桥下》一文后,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很多市民打来电话对报道给与支持,同时,记者采访了哈市的出租司机、居民,以及专家学者、政协委员,请他们对此发表了各自意见。
市民:桥下空间脏乱差让城市蒙羞
4日,记者再次对哈市立交桥下空间走访,发现管理混乱的现状没有任何改变。
混乱不堪的局面不仅对市民造成视觉、噪音上的污染,而且对交通环境、城市的整体形象造成极其负面的影响。
大众出租车公司司机王辉看了报道后深有感触:“作为一名出租车司机,每天拉着不同的人在市区内跑来跑去,立交桥越来越多,本来是件很开心的事,但桥下脏、乱、差,实在让人犯堵。道外区南极桥下最不愿意去,那里太乱了。由于附近有一些批发市场,每天很多的三轮车聚集在桥下,还有一些大型的货车也停在下面,从桥下拐弯时特别不方便,特别怕一不小心刮到其他车辆和行人。有一次我拉着一名南方客人经过那里,乘客满脸不理解,不停地问我:‘这么乱没人管吗?’让我觉得特别的惭愧。”
家住大发市场附近的市民沈先生说:“我每天上下班都要穿过门前的立交桥,桥下的秩序太混乱了,一点都不安全。桥下的空间,现在已经变成卖车的市场了,听说能把车停那儿卖的都‘很有来头’,谁都管不了。这里的桥体早已经破旧不堪,原来铺的步道板也都被压碎了。停放在桥下的车排出大量尾气,白天噪音不断,夜间烧烤卖水果的小商小贩随处可见。我每次开车经过的时候都减速慢行。桥下空间属于公共空间,政府应该把它有效地利用起来。”
专家:管理部门应该担责
“城市管理应该三分建七分管。”省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副教授张超说,“立交桥是城市形象的缩影,也是城市管理水平的缩影。首先要对桥下空间的功能进行定位,它应该属于市政公共设施,它应该具有交通功能、城市景观功能,属于城市的公共空间。立交桥下空间的管理只是城市管理的一部分,但它暴露出哈尔滨整个城市管理存在的问题。据了解,过去哈尔滨的城市管理水平在东北三省都是领先的,而如今和全国其他兄弟城市相比显得有些落后。其实,每年哈尔滨市政府都会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但却因为个别管理部门职能的缺失,让老百姓无法充分享受到城市改造的成果,这是很可悲的一件事。”
孟繁旭律师事务所的律师刘惠民说:“立交桥下面属于公共空间,应由相关政府部门按照规定进行日常管理和维护,但现在明显看出管理部门不作为和执法不力,让桥下成了少部分人从中获利的场所。表面上看,桥下的这些非法行为与市民的日常生活不直接发生关系,也影响不到市民的直接利益,但管理缺失更助长了这非法行为的蔓延。从法律上来说,政府相关部门的不作为属于行政违法行为。”
政协委员:执政为民不能只说在嘴上
今年年初,哈尔滨市开展了整治“三违六乱”的行动,其中对桥下空间也做了具体的整治规定,在前期环境整治战役总结会上还强调在城管局、道桥处、行政执法等部门的积极努力下已经完成了大直桥、承德桥、二环桥等15个桥下空间的清理工作。然而,记者在走访中发现,私建滥建、无证商贩、空车配货依旧在桥下随处可见。
对此,黑龙江省政协委员冯洪滨说:“哈尔滨市立交桥下空间出现的问题,暴露出整个城市管理部门存在的普遍问题———职能缺失,也暴露出执法监督部门的薄弱,法律监督的滞后。这种严重的不作为行为如果不及早控制,会像瘟疫一样蔓延。市里一检查,就开始突击整治,整治过后就放任自流,造成这种原因和利益驱动有一定的关系。说到环境美化,各部门都向政府要资金,因为不仅有利益可图,而且政绩一目了然。说到平时的管理就拿人员不足、管理经费不足搪塞,这是一种严重不负责任的表现。哈尔滨一直在强调‘洋气、大气、灵气’,建设‘适宜人居、适宜创业、适宜人的全面发展’的人居环境。虽然说大体的发展战略已经决定,但是细节决定成败。”
冯洪滨说:“管理部门出现这种不作为只是表面现象,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没有把执政为民、以人为本落到实处。执政为民、以人为本不能只说在嘴上,要体现在行动上。城市建设、改造、管理等一系列行为都要从百姓的角度出发,把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政府管理部门不作为不是简单的违规、违纪,而是违法行为。它对整个城市造成的直接影响就是经济发展影响。在深圳和成都,城市立交桥下都是郁郁葱葱的景观绿化和规范便捷的停车场,哈尔滨市为什么没有借鉴别人的科学做法,这太值得有关部门深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