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6月7日电 绿色通道最早源于对持有外交护照并(或)拥有外交豁免权的人员在出入境时予以海关免检的特殊礼遇。后来随着国际间人员往来的日益增多,为了在出入境时简化通关手续,对没有随身携带需要申报征收关税物品及违禁物品的人员所开辟的专用通道亦被称为“绿色通道”,旨在加快通行速度,便利人员往来。20世纪90年代中期,青岛市立医院在国内率先开展“急救绿色生命通道”建设,为危重病人的抢救提供了便捷快速有效的医疗服务。随后,相同或类似的建设在全国各有关医疗机构,尤其是综合性医院广泛兴起。简而言之,急救绿色生命通道就是为抢救病人生命,用特殊管理手段和强力医疗措施所构成的非常医疗场所。
人生最紧要的关头,莫过于生与死的较量。生命与死神搏杀的路,人们总是希望它越短越好。
急诊绿色通道是为了在突发情况下,对患者进行及时救治的快捷通道,被誉为“生命绿色通道”。对于病人和家属来说,走在这条路上,即使是光速可能都会觉得慢。然而在一些省城的大医院里,这条通道却被种种原因“无形”地拉长了。
●暗访
这样的急救能达到“生死时速”吗?
个案一
日前,读者王女士向《黑龙江日报》反映,她的家属因车祸被送到了省城某医院急救。当王女士赶到时发现,护士正在给伤者包扎受伤的胳膊。据王女士反映,当时仅包扎就用了近1个小时。但是之后的检查显示,伤者的致命伤并不是胳膊上的外伤,而是伤者有气胸,需要立即手术。当时是晚上22时左右,通往手术室的电梯已经被锁上了,王女士的家人好不容易才找到工作人员叫开了电梯。晚上也没有护工,王女士只好和家人一起把伤者推进了手术室。而与王女士家属同车的另一名同样患有气胸的伤者则因抢救不及时,不幸身亡。
个案二
省城某医院脑科急诊绿色通道位于哈市一条繁华的街上。这条街车流不息,经常堵车。比街道上更为拥堵的是绿色通道门口的院子,记者5月22日9时许来到这里时,发现院子里横七竖八地停满了各色车辆,估计块头不小的救护车想要开进来,也是相当困难的。走进绿色通道,记者没有看到任何的救治和行进的标识,并且也没找到抢救室。记者问这里的护士急诊病人需要抢救去哪里?护士说,手术室在8楼,CT室在3号楼。记者走到了绿色通道尽头的电梯,发现这个电梯最高只能到5楼,如果要去手术室还得再穿过一条长长的走廊乘坐另一部电梯。绿色通道在5号楼,做脑CT却要去3号楼,其间楼与楼之间还有一些坡坡坎坎,脑出血的患者能经得起这样的颠簸吗?
个案三
5月23日22时左右,记者来到省城某医院一急诊室。“大约9点半左右我的朋友打架被送到急诊科手术室,请问你们的急诊手术室设在哪了?”记者问。值班的护士说:“我们一楼急诊没有手术室,如果急诊患者需要手术到相应的科室去做手术。你再问问你的朋友到底在哪科吧。”
记者先后探访了几家省城内的三甲医院,多数医院的急诊绿色通道都不令人乐观,急诊室简陋的环境真是让人很难相信这就是“三甲医院”的硬件水平。并且在很多大医院中,各种检查设施也离急诊科较远,一位病人深有感触地说:“俺们是从外地来的,这里的医疗水平倒是不错,就是做起检查来让人受不了。医院大得像迷宫,哪儿和哪儿都不挨着,做一次检查得走半里地。”
●症结
设备老化、人手短缺成了硬伤
“现在一些医院大楼过于陈旧造成的。许多医院的大楼建造得较早,规划时没考虑到急诊的需要。有的医院,如果病人要做核磁共振,还要把病人从一个楼中推出来,送到另一个楼呢。要是下雨的话,病人可就惨了,但这也都是没办法的事。”黑龙江省医院南岗分院危重症抢救中心副主任王岩说。
记者在走访中还发现许多大医院的急诊科不设手术室,这又是何原因?
一名医生告诉记者,急诊科的技术设备相对于当今医学水平相当落后,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抢救能力。急诊室大夫的治疗水平根本没有各科室专家技术高超,最后仍然是要由各科室的专家为急诊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所以医院干脆只设大手术室,不设急诊手术室。
这样一来,急诊病人要进手术室就必须上电梯,而“手术专用电梯”又经常在关键时刻处于关闭状态。
省医院院长助理金正锡解释说,医院由于就诊病人多,“手术专用电梯”也可以一般患者和家属乘坐。夜间急诊时多数电梯都是关闭的。为了不造成资源浪费,多数医院夜间只开两部电梯。如果需要,护士会随时给电梯值班人员打电话接送急患。
急诊科室所起的作用是分诊,在这里病人经过抢救或者处理,达到生命体征平稳,然后送到相关科室继续治疗。这种治疗模式导致急诊科成为“过路财神”,因而急诊科就成了医院创造效益最少、工资最低、干活最累的科室。
哈尔滨医大四院副院长毕良佳告诉记者,外科医师普遍不愿意到急诊科工作,各外科专业只好抽调医师到急诊科轮转工作。即使因行政命令“拉郎配”固定在急诊外科工作的医师,也会找关系和机会跳出急诊科,导致急救医疗队伍力量薄弱、人员不稳定等。
王岩说:“我们这个科室,除了我和大主任以外,已经全都换了一遍了。急诊来的全都是危重症,医生在这里值班比在其它科室要累很多。而且跟着患者一起来的家属心情也比较急躁,在这里工作,有时人身安全都得不到保障。”
其实急诊科需要的应是具备急救医学知识的全科医生,但据省卫生厅医政处工作人员介绍,黑龙江省并不是所有的急诊科医生都拿到了急救医学证,很多急诊医生以前都是专科医生。卫生厅一直在鼓励他们去考急救医学证,但没有硬性规定。这位工作人员还说,如果要求急诊科的所有工作人员都持证上岗,那很多大医院的急诊科就干不起来了。
急诊科医护人员的比例也存在失调问题。王岩告诉记者,中心目前有32个工作人员,实行两班倒的工作方式。每个班都配备4名医生、6名护士、2名护工。急诊科如果一起来3名以上的患者,接待能力就显得紧张。护工是聘来的,他们的工资得由科室分担,而急诊科还是效益差的诊室,所以只能量体裁衣,少雇几个护工。在人手紧张的情况下,医生也帮着抬患者。
有业内人士认为,护士短缺是医院一手造成的,由于医院实行成本核算,相对护理本身,医院关注更多的是自己的经济效益,所以出现了“重治疗、轻护理”的局面。某医院护理部主任说,在医院的每个科室,医生占了绝对数量的比例,虽然护士有缺口,但总体编制已达饱和,受现有经济状况限制,医院无法再招进其他护士。
按照省卫生厅的规定,急诊科只允许设有留观室,不允许设病房。病人最多在这里被观察72小时,之后就要转到其它科室或是出院。但据记者了解,很多大医院的急诊科室为了创收都设立了病房,将病情复杂的患者收在科室治疗。
●措施
举全院之力,为急救提速
据省卫生厅医政处工作人员介绍,绿色通道就是便于快速抢救的通道。它的主要特点就是道路畅通、抢救及时。急诊科要有单独进入的通道,病人可以直接被送入抢救室。抢救室一般应具备心电监护、起搏器、呼吸机等设备,但这方面没有具体规定。综合性医院会根据自己的医疗需要购置设备。一般来说,120救护车在市区内8分钟就可以接到病人,病人到达医院,一两分钟内就应送入抢救室。
“一分钟的争取也许会令濒临死亡的人重新焕发生机,而几秒钟的耽搁或许又会让本可以康复的病人变成残疾。”哈尔滨医大四院副院长毕良佳认为“急”是“急诊绿色通道”的灵魂。毕良佳告诉记者,急诊绿色通道这种叫法是10年前从国外引进的。其实急诊绿色通道概念是指院内为急危重病患者快速高效的服务系统。包括急诊预检、抢救室、手术室、ICU、药房、血库、体液检验和影像检查等。只有一个快速、有效的急救医疗体系,才会使病人的伤亡减少到最低限度。
毕良佳认为,医院的领导应该转变思想,急诊科是医院第一线的“前哨”,也是医院的窗口,急诊的首要任务是抢救急危重患者,对急诊患者早期处理,主观能动性较大,所以这里的医生更应该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临床经验。急诊工作高强度、高风险、高责任,待遇低,晋升难,工作环境差,医务人员常常不安心急诊工作。要保证绿色通道畅通,就要有一支稳定的、技术过硬的急诊队伍。毕良佳认为,首先应该加强各医院领导对急诊科地位的认识。只有领导认识了这个科室的重要性,急诊科才有动力提高医疗业务工作,才能使急诊质量把关得到保证。
另一方面为了使急诊工作人员安心急诊工作,使他们的劳动得到适当的报酬,体现他们的劳务价值,医院应该制定向急诊科倾斜的优惠政策,在利益上给予奖励,提高急诊人员待遇,从而稳定急诊队伍的建设。每年为急诊科选拔优秀大学毕业生、研究生进行人才培养,出台相关政策,规定晋升时急诊医生优先。
●链接
天津“生命新干线”急救模式解决“急症不急”难题
□张建新
天津市推出首个生命新干线急救系统,市民只需按下设立在家庭中的报警按钮,120急救车、医院急诊科和病人主要家属就能在10秒之内收到信息,并展开急救准备。
遥控器报警钮,120急救中心和医院在10秒内都能及时显示呼救者的相关信息,包括病史记录,120急救中心和医院通过语音就可了解患者的情况。急救中心会立即派出离患者最近的急救车前往救助。医院相关科室的医生会提前做好紧急抢救的相关准备,等待病人的到来。
目前,南开医院已为部分60岁以上的空巢老人家中安装了这种设备进行试用,120急救中心也将与市内其他医院进一步合作,以“生命新干线”的急救模式开通更多的专科疾病急救通道。
南昌第一医院急诊细节体现温暖
为了使医院急诊和创伤急救绿色通道各个环节做到“无缝隙”,南昌市第一医院调整了急救流程。针对接诊、费用等易出现问题的环节,制定了操作性强的畅通绿色通道的管理制度。针对患者的意见和建议,去年他们又推出了“陪送病人做检查”,所有“窗口单位提早半小时,推迟十五分钟下班”,实行无假日医院、手术室24小时开放新举措;各科室在医院公开向社会承诺为患者提供30项便民服务的基础上,结合本科室的实际情况,向患者提供了十项科室便民服务项目。
在门诊及住院部重新制作了标识牌,在各楼层增设了挂号收费窗口;成立了患者服务中心,在门诊大厅设立了导医咨询、服务台;在患者较多的一、二、三、四楼配设了流动导医人员;为行动不便的患者配备了轮椅,并全程导诊;成立“配送中心”,设立“住院部联络员”,为住院患者取药、送标本,为科室配送耗材;成立了“蓝帽子”服务队,帮助抬送行动不便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