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东北网6月8日电(记者 邱士民 黄健)在今天上午进行的“网络媒体龙江行”启动仪式暨黑龙江省情介绍会上,省农委主任李荣向参加此次活动的网络媒体记者介绍黑龙江省农业发展情况时表示,目前农村形势是历史上最好的时期。近几年,黑龙江省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坚持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全面落实各项惠农富民政策,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全省连续三年实现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新农村建设实现良好开局。去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3552元,比上年增长10.3%,比2003年增加1043元,年均增长13.8%。
去年全省粮食总产达756亿斤,创历史最高水平,比2003年增加253.5亿斤。商品量达500亿斤以上,列全国第1位。近三年我省累计增产粮食595.6亿斤,占全国同期粮食增量的20%,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
实施主辅换位战略大力发展畜牧业后,去年全省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330万吨、107万吨和510万吨,分别比2003年增长51.9%、18.5%和67.8%。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2%,比2003年提高6.4个百分点。
我省把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作为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全面启动“阳光工程”和“百万农民工培训工程”,强化技能培训、服务对接和权益保护等措施,全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去年全省转移农村劳动力451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64亿元,分别比2003年增长84.1%和1.5倍。
发挥资源优势,发展绿色食品,去年全省绿色食品认证数量达到1054个,绿色食品种植面积发展到4150万亩,分别比2003年增长72.8%和1.3倍;绿色食品生产总量达到1800万吨,比2003年增长1.6倍,占全国总量的1/ 5以上。全省绿色食品种植面积、绿标认证数量、市场占有率继续保持全国第一位。
我省充分发挥了农产品总量大的优势,坚持抓龙头、抓基地、抓联结,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迅速提高。去年全省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1500户,农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150亿元,分别比2003年增长62%和1.6倍。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超亿元的有107户,最大的已超80亿元。规模以上龙头企业牵动种植业基地面积6000万亩,带动农户185万户,户均增收1500元,分别比2003年增长17.6%、21.7%和29.8%。
经过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全面提升了区域经济合作共建水平。去年全省县域生产总值达2185亿元,县域全口径财政收入达119.9亿元,县域工业增加值实现550.0亿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57.2%、39.1%和84.9%。积极推进场县共建。全省场县共建已由最初的一县一场发展到27个县、67个农场,扩大了合作领域,提升了合作共建水平。
在加强农村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坚持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组织全省农业科研院所、农业大专院校、农技推广部门与县市开展科技合作共建,为农民提供全程科技服务。2006年全省科技共建已覆盖所有县市,共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区650个,培训农民503万人次,农业标准化实施面积达到1.3亿亩,比2003年增长1.1倍。切实加强营销体系建设,全省新建了一批区域批发市场,新建、扩建了一大批县市和乡镇农贸市场,农村经纪人队伍发展到50多万人,搞活了农产品流通。不断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了黑龙江农业信息平台,扶持13个市地、120个县市区建立局域网和933个乡镇网络终端,全省农业信息网络已覆盖到90%以上的行政村,部分农产品实现了网上交易。
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在全部免征农业税的基础上,完善了以县为主的农村办学体制和经费保障机制,全面推行了“乡财乡用县监管”和“村财民理乡代管”的乡村财政财务体制。
去年全省按照“集中抓发展,重点抓试点,面上抓推进”的要求,全面启动了新农村建设工作。制定了全省新农村建设规划,组织实施了“百乡千村”试点,开展了中省直单位对试点乡村的帮建工作。2006年全省农村公路完成建设里程14126公里,新建饮水工程1542处、户用沼气池2.1万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市)发展到33个、参合率达到83.7%,大病救助农村贫困群众43.4万人次。全面建立农村低保制度,全省有73万贫困群众享受低保。
今年,黑龙江省要深入贯彻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全省围绕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做好五个方面工作。一是大力培育优势主导产业,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二是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努力提高现代农业物质装备水平。三是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科技支撑。四是深入推进场县共建,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五是加强农村基础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