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鸭飞鹤舞鱼跃蛙鸣 小白鱼泡成为城市“湿地珍珠”
2007-06-11 14:37:26 来源:东北网-生活报  作者:张同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6月11日电 从哈市主城区向东走25公里,就到了道外区巨源镇的小白鱼泡。在这片原始生态系统保留最完整的湿地里,一望无垠的芦苇荡露出水面,鸭飞鹤唳此起彼伏。一名管理者告诉记者,湿地公园已将附近农民的600亩鱼塘买了回来,小白鱼泡湿地面积已增加到了1600余亩。

  以前这里都是沟塘

  还在距白鱼泡很远的后城子屯,记者就听到一位老人讲,六七十年前这一带都是沟塘,每到夏秋季节,总有天鹅、大雁、野鸭等水禽飞起飞落。据巨源镇志记载,早在170年前,白鱼泡范围就波及曹家窝棚屯和新丰屯等低洼处。这里原有很多泉眼,大的泉眼处冬天也不结冰,后来因沙土弥漫、淤泥沉积,泡子逐渐被泥土填平,并分成了大、小白鱼泡。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大白鱼泡就消失了,变成了一个个鱼塘,小白鱼泡也就剩下了白鱼屯北部的一部分。

  由于这里正在修路,记者只能步行往湿地公园走。道路两旁是一片片的稻田,田边还可以看到小块的原始湿地。接近小白鱼泡湿地的时候,鱼塘便成网状分布了,细数之下有几十个之多。记者了解到,很多稻田和鱼塘与湿地只隔着一道矮坝,每年春天水禽迁徙回来的时候,都有很大一部分会被村民插秧的声音惊走,剩下的也多是集中到了湿地中央,这对水禽繁衍很不利。今年,湿地公园从农民手中买回了十几个鱼塘,情况比以前好多了。

  好大一片芦苇荡

  一大片芦苇荡如绿毯般铺展开来,白色的、灰色的、黑色的水鸟在上面翩翩起舞。一名当地向导不断向记者介绍着:这是水老鸹、江鸡、钓鱼郎……听着这些水鸟的“小名儿”时,记者脚下一绊,惊得几只青蛙跳入水中,几乎就在同时,一群野鸭腾空而起,扎向芦苇荡深处。

  据介绍,这一片芦苇荡总面积约为50公顷,覆盖了水面的90%%。芦苇荡中部还有一片香蒲,与四周芦苇相互辉映。泡中盛产鱼类,包括鲫鱼、鲤鱼、花鲢、老头鱼、麦穗鱼、柳根鱼等14种。此外,还有水鸟、水禽18种。

  近郊保存最好的湿地

  小白鱼泡平均深度约2米,丰水期最深可达3米,以前因为泡中有莲花,也曾叫莲花泡。曾几何时,这里还是附近村民的天然养殖场,夏天打野鸭、冬天打野鸡、下水捕杂鱼、上岸捕田鸡。然而,这片水域两年前几乎濒于生态绝境,稻田、鱼塘进逼,鱼鸟所剩无几,经过这两年的人工维护,才恢复成哈市近郊保存最好的湿地。

  前不久,省发改委已批复了哈市白鱼泡湿地公园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湿地公园建设已在进行中。据介绍,公园主要建设宾馆、别墅、餐厅等设施,以及园区交通工程和给排水工程等。项目总投资4886万元,建设工期两年。

  划船观看水禽孵蛋

  坐上一条小船,记者沿着水道进入了芦苇荡,眼前是映着蓝天和白云的水面,耳畔是水鸟们高高低低的叫声,一条条尺把长的大鱼翻出水面。船工老赵说,这泡子里的大鱼多着呢,还有超过1米长的黑鱼,冬天能把薄冰面拱破……老赵说,泡子里的水鸟水禽还保持着以前的警觉,怕人打,这个季节多是傍晚时才成群地飞,现在都躲在巢里孵蛋呢。刚刚进入芦苇荡不久,老赵就找到了一个建在苇杆上的水鸟巢,记者凑近一看,里面有两只拇指肚大小的蛋。记者抬头望去,就在四五米处的苇叶上,一只尖嘴花羽的水鸟“妈妈”,正不安地叫着。

  一个水老鸹的巢就建在一丛芦苇的根部,它的巢大蛋也大些。老赵说,这些水老鸹可鬼了,为了避免人来掏蛋,听到声音远远就会乱飞乱闯,分散人的注意力。在江心岛上,记者看到了多只灰鹤和野鸭,船才靠近,它们便振翅飞走。靠近一个大鸟飞走后的野鸭窝,记者发现窝中竟挤着11枚鸭蛋,它们被苇叶遮掩着,十分隐蔽。由于没有人类破坏,它们大多都会被孵出成活。

  美景背后有隐忧

  湿地芦苇荡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但一些隐忧也让人不安。记者从道外区相关部门了解到,小白鱼泡保护开发虽然正在进行中,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首先是水面严重萎缩,小白鱼泡虽然留存下来,但面积却减少了20多万平方米,主要是由于人为破坏,湿地边缘大量被当地村屯围垦,筑起池埂,阻断水路,开发成水田或鱼塘(占地10多万平方米),蚕食湿地。另外,小白鱼泡与松花江隔断,只能靠集聚雨水和泉水补充,而周边农田抽水灌溉已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水源无法得到有效补充。

  道外区十分重视小白鱼泡湿地的保护和开发,但总的来看,保护开发的力度还不够。一是对恢复湿地投入相对不足,建设方已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投入则感到资金压力大;二是周边环境不利于保护湿地,小白鱼泡周边多为农田,每当降水,大量含有农药的雨水,就会汇入到湿地中,积聚成害;三是水源存在不确定性,原泡中水泉有的已被堵死,没有补充的水源,遇到雨水偏少年份,水面将缩小。

  记者了解到,巨源镇至前进村通村公路已经由交通部门立项,并于今年开工建设,该路是进入湿地的必经道路,但资金尚有较大缺口;原排水渠由于泥沙长期淤积,严重影响泄洪排水,降水集中时将使白渔泡和渠道溢水,农户耕地受灾,现已投入40万元进行治理,还需要有关部门进一步规划治理。

责任编辑:孙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