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日下午,在道外区景兴胡同25号门前,已经84岁的温老太坐在门前的阴凉处,看着进进出出忙着收拾物品的儿女们。记者往下迈了两级台阶后走进老人潮湿、阴暗的家。房子只有30平方米,窗户上面几乎和外面的地面一样高。温老太62岁的女儿说,他们全家在这里住了50多年,原来房子和地面一样高,可是由于这里离松花江太近了,每年到了涨水期,家里的地面就往外渗水。特别是松花江水位超过警戒线后,有关部门在松花江边抗洪,他们就在家中“抗洪”。不但地面往外渗水,而且灶坑里也往外冒水,久而久之,房子开始下沉。住在这个潮湿的屋子里,全家人都不同程度地患上了风湿病。这回终于盼到拆迁了,在这间房子里住了大半辈子的母亲,在晚年终于可以住上盼望已久的楼房了。
已搬离这个院10年的李女士说,听说老房子要动迁,她特意来这里“故地重游”,可站在房前寻找了大半天,也没找到自己家的房子。李女士说,10年前,院子里只有几间煤棚子,没想到10年后老院子变得破烂不堪了,到处是居民堆放的旧物,路面越来越窄,存在很多的安全隐患。“这样的大院拆得越早越好。”
在北十九道街101号大院张先生家中,几个邻居正在一起议论拆迁后是选择货币补偿还是产权调换。40余岁的张先生说,这里是哈尔滨毛织厂的家属区,已经有六七十年的历史。父辈们很多都是同事关系,所以现在邻居们都处得非常融洽。这次要搬家了,虽然也是大家期盼已久的,但是真要彼此分开了,还有点舍不得。大家都约定一起到政府指定的产权置换地买房,以后还做邻居。
责任编辑:张晓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