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恶性心律失常病因找到
2007-06-12 11:25:14 来源:东北网-新晚报  作者:陈英云 董艳春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6月12日电 哈尔滨市专家历经10年研究,在世界上首次发现人体细胞内一种名为“小核苷酸”的遗传物质的失衡,是导致恶性心律失常发病的重要原因。这一发现有望突破多年来抗心律失常药物疗效不佳的困局,为相关治疗方法及新药研发提供理论依据,使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患者看到了希望。

  由哈尔滨医科大学药理学专家杨宝峰教授带领的课题组,自1998年开始了针对中国人心力衰竭和恶性心律失常发病机制的研究,为寻找有效治疗方法及研发疗效确切的药物寻找可靠依据。通过大量基础和临床实验,课题组成功地锁定了抗心律失常的关键点———“小核苷酸”。结果证实,正是“小核苷酸”的失衡引起了体内某些蛋白质的变化,导致了致死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据杨宝峰教授介绍,“小核苷酸”是由约22个“核苷酸”组成的遗传编码物质,它存在于人体细胞内,调节人的生长发育,传递人体生物信息,其中包括疾病发生发展的信息。

  杨宝峰教授领衔完成的这一重大原创性成果,刊登于英文期刊《自然医学》,《自然》、《科学》等国际著名科学期刊纷纷发表评论,高度评价杨宝峰教授的研究成果。两位国际著名心脏生理学家在同期《自然医学》评论道:“杨的发现有力地证明了小核苷酸是心律失常发生、发展的重要调节物质,抑制小核苷酸可明显降低心梗患者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这为心源性猝死的防治带来了新的希望。”

  恶性心律失常与心力衰竭是导致心脏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心律失常就是心律紊乱,心脏不能正常射血;而心力衰竭则主要指心脏收缩无力,不能为周身正常输送血液。患有心力衰竭的患者,往往伴有心律失常,而心律失常又会加重心力衰竭的病情。目前,中国有心力衰竭患者近千万,每年因恶性心律失常而猝死者占10%。临床主要使用的四大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均疗效不佳,现有药物疗效也仅达30%~60%。

责任编辑:强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