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6月25日电 邓军现在是黑龙江大学俄语学院博士生导师。提起高考,邓军说的第一句话是:感谢邓小平,高考改变了我们这一代人的命运。
初中毕业当了8年工人
30多年前,邓军一家在文化大革命中饱受煎熬,邓军父母被打成“走资派”,每天“蹲牛棚”,动不动就被批斗。初中毕业后,邓军被“分配”在电车公司,每天早上三点多钟就得起床,睡眼惺忪地顶着星星去上班。尤其在冬天,邓军晚上9点多钟才摸黑回家。那时的公交车车厢没有暖风,没有空调,冬天像冰箱,夏天像蒸笼,售票员工作很辛苦。
当了六年乘务员后邓军被调到二线做化学工人,披着帆布大帽子,戴着胶皮手套,在粉末冶金车间做车床用的刀头。因为化学成分太浓,邓军过敏,脸上出现了斑斑点点的小坑,现在仍能清晰地看到。后来,公司把邓军调到车间做车工。
1977年,邓军工作的第8个年头,突然听到全国要恢复高考了。听到这个消息,邓军的心又燃起了希望,她渴望读书、学习,渴望有朝一日能够走进大学校园。在回忆这段历史时,邓军说:“当时没有人想过考不上怎么办,只是一门心思地复习,就想上大学。”
上大学每天馒头就咸菜苦读
当时出现了高尔基所说的场景,所有有志青年都埋在书堆里,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
白天,邓军一边工作,一边抽空看书学习,晚上回家还得照顾孩子,第二天早起再看书。幸运的是,当时车间有一个心肠很好的师傅,帮邓军补习数学。就这样,经过几个月的摸爬滚打,邓军考上了黑龙江大学俄语系。
入学后,邓军也曾担心自己学不好,但很快就被其他同学那种积极向上、锐意进取的精神感染了,丝毫不考虑自己年纪大和已经是孩子的妈妈,每天都在自习室学到半夜。当时,她们每天只能吃馒头,2分钱买盘咸菜,但是大家学习的劲头很足。
经过不懈的努力,各门成绩都优的邓军,毕业后被留校任教。1984年,她在北京外国语学院攻读了硕士学位,后攻读了在职博士学位,又获得了文学博士学位。在一次到俄国交流访问时,俄方赞赏邓军“俄语说得比我们还标准”。2003年,她成为首届百名“国家教学名师”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