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旧)科技·卫生
搜 索
昨日动地勘山海他年惊天步蟾宫——高校现代化建设人才库
2007-06-25 16:13:39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刘培香 任艳秋 杨宁舒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又一批石油骄子走出校门。(大庆石油学院提供)

 

八十年代辅导员正在与大学生谈心。(哈尔滨工业大学提供)

八十年代哈工大学生在课堂上制图。(哈尔滨工业大学提供)

  东北网6月25日电 高考,不仅改变了数以千万计中国人的命运,形成了崇尚科学、崇尚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气,而且为中国的现代化聚集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和现代化的进程。恢复高考制度,强调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对中国过去和未来的发展影响都是深远的。今天,我们在回顾这一重要历史事件时,选取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大庆石油学院两所重点高校,从他们的变革、发展以及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做出的突出贡献中,我们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到,恢复高考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和现代化建设的现实意义。

  成就篇

  哈工大航天精英的摇篮

  “我们为了‘神舟’飞船的研制共同奋斗了多年,哈工大为‘神舟’号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在我们就要取得胜利的时候,你们一定要来(分享成功的喜悦)!”

  2003年10月,在举世瞩目的“神五”发射前夕,哈工大领导受到邀请,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亲历飞船升空的历史时刻!

  在总装备部举行的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庆功会上,哈工大荣获了“协作贡献奖”,受到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李继耐将军的点名表扬;在宇航学会的庆功大会上,原航天工业部老部长等人纷纷向哈工大致谢,胡世祥等校友热情地与母校代表合影留念……

  哈工大今天赢得的荣誉,缘于多年来立足航天、服务航天的历史,也缘于“神舟”号系列飞船研制的多项技术难题的攻破:KM6工程、返回舱焊接的变形矫形、三轴仿真实验转台、故障诊断系统等等。除了载人飞船的研究,“试验卫星一号”小卫星的发射成功,探索了一种小卫星研制的新模式与新途径;微小型航天器新概念、新机理研究等均为重要的航天项目,月球登陆车、深空探测器研究等也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

  据学生工作处不完全统计,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到现在,哈工大已经为航天事业输送了1万余人,占总毕业人数的10%左右。如今,哈工大的校友遍及航天事业高层指挥、新技术开发以及发射测控等各个领域———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原总指挥、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李继耐,我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总指挥栾恩杰、副总指挥胡世祥和马兴瑞,神舟五号飞船系统总指挥袁家军,神舟六号飞船系统总指挥尚志、总设计师张柏楠,载人航天飞行任务试验大队队长许达哲,长征二号F火箭总设计师刘竹生、丙火箭副总设计师范瑞祥,KM6总设计师黄本诚,神舟六号副着陆场总指挥吴年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在湖南、湖北、四川、贵州等航天基地,在上海航天局等航天院所,还有数不清的哈工大校友默默地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奉献着。

  哈工大机器人领先世界

  胖鼻子、大耳朵、金头发,我国首台面带拟人化表情的机器人“百智星”憨态可掬,成为儿童智力启蒙、性格塑造开发的好伙伴;灵活的“双手”又拽又推,左右移动,三五分钟便“搞定”病人,不怕X光射线的医用整骨机器人,帮助患者整骨复位的准确率和成功率达100%;眼观六路,闪转腾挪,带球、进球,我国首个双足类人足球机器人,为中国捧回了世界冠军杯……

  自1985年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台华宇弧焊机器人和点焊机器人在哈工大诞生以来,哈工大一直引领中国机器人技术的最新潮流,到目前已经研制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码垛机器人、管道机器人、爬壁机器人、智能服务机器人、医疗机器人、微小机器人等数十种应用于不同领域的机器人。

  2000年6月,海尔集团与哈工大共同组建了海尔哈工大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两位“巨人”强强联合,迈出了机器人产业化的第一步,为中国民族机器人产业的腾飞进行着积极的探索。

  有石油的地方

  就有大庆石油学院人

  在中国最大的油田大庆,有一所与油田相伴而生、与祖国石油石化工业共同成长的全国重点大学———大庆石油学院。

  仅在大庆油田,就有60%以上的技术骨干毕业于大庆石油学院。大庆石油学院充分发挥了根植大庆油田的优势,形成产学合作的办学特色,在三次采油、新能源研究等12个研究领域形成了相对稳定、优势突出、独具特色的50个研究方向,近三年承担各级各类科研课题1217项。目前,学校科技成果应用率已达到85%以上,每年为油田生产带来数亿元的直接经济效益。

  大庆石油学院的办学历程,不仅是一部艰难的创业史,更是一部从大庆精神形成到用大庆精神办学育人的发展史———

  学校毕业生中,有很多人走上了领导岗位,在我国石油系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大批石油石化行业科技专家和投身基层、献身石油的先进典范……那一串串闪光的名字仿佛在证明,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有大庆石油学院人;哪里有大庆石油学院人,哪里就有创业者的闪光足迹。

  人物篇

  王树国:年轻有为的机器人专家

  1977年,他在天津大港油田一处偏僻的钻井地蹲点,无意中看到一名北京知青在看书复习,这才知道国家要恢复高考了,他兴奋得一夜无眠。

  1978年,他站在离家千里之外的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门前,依然不敢相信,多年的“大学梦”已成真!

  “恢复高考,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不仅是一代人的命运在改变,更使得祖国从一种动荡回归到理性,这是一个重大事件。作为11年淘出的精品,77级大学生忠诚、可靠、重感情、有一定之规,他们对国家、社会、民生充满了热情,对自己的大学生身份无比自豪,他们中的许多人从田间地头走来,成为中国今天的脊梁!”时隔30年,王树国坐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办公室里,回忆起高考往事,仍旧激动万分。

  1989年,在法国巴黎国立高等工艺学院深造两年后,王树国放弃了国外的优厚待遇按期回国。“那时候想回国的心情特别迫切,恨不得马上把自己在国外学到的东西报效给祖国。”

  那一年,我国第一个大型“智能机器人结构仿真系统”作为国家重点高科技项目,由哈工大、国防科大等国内5所高校联合承担,66名课题组成员来自全国各地,年仅31岁的王树国担任了项目总师。三年后,课题组研制成功的机器人结构仿真系统经专家现场测试,有49项功能达到了国际流行软件ROBCAD的水平,有7项功能超过其水平,并有10项功能填补其空白。该项成果被评为航天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目前他所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空间机器人仿真的体视建模与微重力环境建模方法”和国家“863”计划项目“智能机器人VR仿真技术”等也已完成。在智能机器人仿真技术方面的多项研究成果,使他在海内外学术界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许达哲:中国航天的同龄人

  “我是中国航天的同龄人。”1956年出生于江西南昌的许达哲,与祖国航天史同龄,由于父母在南昌飞机厂工作,航天梦自小在他心中播下了种子。

  1977年9月的一天下午,知青许达哲刚从地里回来,迎面碰上一个同学:“国家恢复高考了!我们知青可以考大学了!”看着同学手舞足蹈的样子,他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连忙赶回住处打开收音机。当恢复高考的消息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传出时,他激动地把收音机抱在了怀里!

  在高考前一天下午,许达哲步行20里山路去了县城。考完试,他又扛着锄头出工了。村里人都不知道他这两天去了哪里,还关切地问,是不是生病了?春节前,当哈工大的录取通知书飞到眼前时,许达哲激动地流下了泪水。

  1985年,许达哲研究生毕业后被分配到了航天一院。此后,在航天一院的17年里,他从技术员起步,成为一名精通管理的航天技术专家。在1992年至1995年的4年里,中国运载火箭研究处于低潮,但就在这4年间,许达哲先后担任了长征二号与国家战术导弹多个型号的总指挥工作,成功率达到了97%。

  200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火箭迎来了30岁生日,时任中国火箭技术研究院院长的许达哲在纪念会上宣布:“自1997年以来,以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为主研制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连续成功发射15次,将21颗卫星和1艘试验载人飞船送入预定轨道。连续3年百分之百的发射成功率,向世界证明了长征火箭的可靠性。”

  2002年,在许达哲本科毕业20年后,他被任命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副总经理,开始了作为航天高级决策人员的新征程。

  刘扬:硕果满枝的石油专家

  1977年冬天,关闭10年之久的高考大门终于重新打开了。这一决策,调动了那个时代所有渴望知识的人的积极性,也包括他,当时还是普通工人的刘扬。

  “在1977年高考之前,我是一名石油工人,参加石油会战。我还清楚地记得,有一年春节,在天寒地冻的野外,观看电影《创业》,我眼泪禁不住流下来。我也记得在深夜、在野外的帐篷里,听别人讲《第二次握手》,科学家的风采深深地感染着我。那时,对科学、对知识的渴望非常迫切。得知恢复高考的消息,我和许多知青都激动万分。虽然只有三周的复习时间,但我知道机会难得,于是全力以赴,夜以继日地复习。”

  考试结果出来了,刘扬被大庆石油学院录取!当时的兴奋和好心情持续了很久,现在回想起来,已是大庆石油学院校长、“跨世纪学科带头人”的刘扬,仍然会激动不已。

  在大庆石油学院,刘扬保持着多个“第一”:恢复高考后第一批通过正规高考招收的大学生;第一批正式录取的硕士研究生;第一个考上博士研究生的人;第一批破格晋升为副教授;第一个破格晋升为正教授。

  30年弹指一挥间,当年的77级大学生,如今活跃在行政、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各个领域,有不少人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和中流砥柱。而刘扬,则把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的石油事业紧紧地连在了一起。在多年的领导及学术生涯中,他不仅在科技领域取得了重大成就,还培养了大量石油人才,建立了合理的科研梯队。他从事各类石油工程问题的优化、可靠性分析、仿真和安全评估技术的研究,十余年来共承担国家、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省、市等各级科研项目50多项,荣获过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黑龙江省首届青年科技奖等各种奖项。

  探索篇

  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哈工大二院士谈高校人才培养

  杜善义院士:未来的科技创新是合作和竞争并存

  “从整个的科技发展来看,未来的科技创新将是全球的合作和竞争并存。”杜善义院士说,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世界变成了地球村,合作本身也是创新。国际合作会给我们提供更多更好的机会,而从整个经济形态看,要发展就要有创新。在市场经济形势下,我们要开辟自己在学术领域的市场。创新和财富、资本息息相关,创新多了,你在现实中积累的财富就多了。有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的人才受欢迎

  杜院士说,在人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大学生找工作是一个社会问题,双向选择很难令双方都满意,这里就有一个竞争问题。用人单位选人要看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更要看他的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就目前社会发展的特点来看,不管是在人才市场还是经济市场,有创新思想的人才有竞争力,才能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导师要给学生留下创新空间

  杜院士说,创新是一个过程,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达到自己科研目的。在这个过程中,导师要给学生留一个创新的空间。也许有的导师水平很高,但培养不出高水平的学生,为什么呢?杜院士用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我领学生去打猎,能不能打到猎物要看学生,而有没有猎物则要看导师。要有“争做第一”的竞争意识

  杜院士为研究生从事创新活动提出了建议:首先,兴趣很重要。影响创新实践的因素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智力因素,如记忆力、归纳力、表达能力等。另一种是非智力因素,如兴趣、习惯等。研究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和培养自己的主动性;其次,独立性很重要。研究生在进入课题阶段时,问题会有,但解决问题的办法也会有,而且往往有很多种。如果一有问题就去找导师或其他同学,那就不是创新,而是别人对你的启发。第三,善于发现新问题。在整个科研或创新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能不能发现问题。能够发现问题,然后独立去攻克问题,就是创新。第四,要解放思想。不要因为导师的成绩而过于依赖导师,也不能迷信一些所谓的权威,令其成为研究生科技创新的枷锁。第五,要有争做第一的竞争意识。这种意识不是空想,要通过个人努力,因为要做第一,肯定要有创新。黄文虎院士: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要靠具体项目

  黄院士说,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不是依靠上课就可以培养出来的,他通过对研究生进行具体项目的工作,然后由学位论文来体现。所以,对于学位论文的要求,第一是选题。题选得好才可能有好的成果;第二是调研,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国内外对此问题的研究现状。第三是合理安排计划。博士学位的培养要“高不封顶,下有底线”

  博士学位是学校培养人才体系中的最高层次,其评价工作十分复杂,黄院士认为应该是“高不封顶,下有底线”,对“创造性”要有更广泛的理解:认为有新的科学发现,提出了新的理论方法,是属于创造性成果;应用已有的理论方法,解决了科学上、工程中的新的问题,也是创造性成果;提出新的实验原理和新的实验方法,是属于创造性成果;利用已有的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获得新的实验结果,也是创造性成果。因此要全面评价博士学位论文的质量和水平。

责任编辑:孙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