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宾县肉牛业年增收3亿 农民“牛”起来 人均增收500元
2007-06-29 10:46:15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蔡韬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宾县肉牛大市场

  东北网6月29日电 一位农民,已经贷款35万元,还嫌不够。

  一位农民,把价值6万多元的房产给了儿子,随后在村里盖起很多人这辈子都不敢想的二层楼。

  还是农民,“祖祖辈辈都没文化人”,今天却当上了县人大代表。

  是什么,使他们有如此气魄、获得如此荣耀?这一切都因一件事情:养牛!

  到宾县,走村串户,随处可见“牛”起来的农民。宾县,我省肉牛饲养大县,哈东地区最大的肉牛交易集散地。

  (一)

  5月30日,宾县三宝乡宝丰村养牛小区。

  上午10时,记者一行到此,但小区四户主人无一在场,只有其各自的“雇工”们。“干什么去了?”“卖牛、买牛呗!”这个去年新建、由四户组成的肉牛养殖小区,每户有两千多平方米的砖瓦牛舍,可批量饲养肉牛400多头。

  现在正是抓牛的时候,每户都没满栏。养牛大户刘士国的牛舍里还只有200多头。10时40分,皮肤黝黑、个头矮小的刘士国开着自己的“半截子”(小货车)赶集回来,又装回六头“架子牛”。他边从车上往下跳边说:“六块一斤了,花了一万八千多。”

  38岁的刘士国养牛10年,去年进的这个小区。以前每年几十头,去年出栏200多头,今年气魄更大:要达到500头。

  妻子阚凤艳听说是县里来人,立刻打开话匣子:“去年我们贷款25万搞基建,今年贷了10万,还是不够啊,眼看着牛这么涨价,没有钱扩大,真急!县里能不能再给我们增加点(贷款)?”

  宾安肉牛大市场。

  “呵,已经贷了35万,还要贷!”一个农民,如此气魄,令我们一行人“咂舌”!

  扶持农民发展肉牛养殖业,宾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去年县财政贴息200万元,为农民解决贷款1亿多元,今年前5个月已发放贷款1.5亿元。建养牛小区,县里“优惠统筹”安排地块,并由乡里负责解决机井、电力、道路改造等实际问题。

  连日阴雨,村路多已不能进车,记者一行的小车离开公路到这个养牛小区的2公里路途,虽也泥泞,但畅通无阻。

  “今春以来,乡里已经给垫了两次沙子!从前这条路雨季根本就进不来车。”刘士国颇感自豪,令他自豪的还有:“我已经把儿子送到县城读书。”有人说,他还在县里买了房子。]

  (二)

  宾西镇西川村吴家屯。

  一个几十户的小屯,“矗立”着一栋二层小楼!“那是养牛大户李树才家。这老李可不简单,是县人大代表。”同行的人介绍。李树才闻声迎出,一边引我们进院儿一边快人快语:“我这院儿占地1800平米,小二楼近200米,去年盖的。”

  “老李今年57岁,他是宾县养肉牛的‘老手’,2000年时就养了117头,全县之最,这些年钱没少挣!在他的带动下,村里有15家养牛,几乎没有一家不是老李帮着抓牛、卖牛的。”熊长林介绍。刚出栏50多头,老李的牛舍里还存栏60多头。“年纪大,干不动了,现在牛价高,过阶段再进点。”精通养牛的老李又打起了别的算盘:多条腿走路!“两个月后你们再来,我这院里将是四周果树,红砖铺地,棚里大鹅,池里有鱼,我家将成一个生态园。”

  据畜牧局的同志说,老李是上届县人大代表,乌河乡乐陵村徐家沟屯养牛大户王功杰,是现任人大代表;糖坊镇西河村的王忠华不仅是县人大代表,还是连续两年的市(哈尔滨市)劳模。”老李说:“养牛不仅让我们奔了小康,还给了我们参政议政的权利,我们真牛了!”

  (三)

  在吴家屯,一大早到宾西牛业有限公司卖牛回来的武宪军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强烈要求我们到他家看看。“市场行情太好了,昨天每公斤9.6元,今天就涨到10元了。这12头牛值钱,每头得纯剩1000多元。”

  武宪军养牛有名,还是当地有名气的“牛经纪”,儿子中学毕业后也当上了“小经纪人”。每年经他们父子手卖到浙江、温州等地的牛上千头。该县宾安牛市大集每周两次,他要去四回。“怎么回事?”原来,每周二、四是集,但很多外地客商前一天就来了,实际上交易就已经开始,“我不能放过机会。”“宾安肉牛交易市场那可大,每集都人山人海,有外省的、有本地的,每天上市量达三四千头,成交也得两千头以上。”武宪军感激地说:“多亏县里给我们建了这个牛市!这几年县里还协调交警部门,为我们养牛户开辟了绿色通道,运牛的车随便跑,从来不截。”

  为推动全县肉牛养殖业的快速发展,早在2002年,宾县就投资兴建了占地4万平方米的宾安肉牛交易大市场,并于去年引资兴建了年加工能力20万头肉牛的宾西牛业有限责任公司。这可帮了农民的大忙:他们买、卖不愁;再加上县里其它一系列扶持政策,宾县肉牛养殖因此而兴。

  宾县畜牧局长熊长林算了一笔账:“发展肉牛产业,县里年得税收大数为500万元,但每年县里为农民解决养牛贷款贴息要250万元,发展基础母牛冻配50万元,‘奖励’乡镇100万元,建牛舍及青贮窖补贴至少要100万元以上,还有占地等的减免费用……”但随后熊长林说出一笔大账:“全县肉牛业一项增收3亿元,农民人均增收500元。”

  这的确算是一笔大账、好账。

责任编辑:强锐